在扶余采油厂的井架下,一群身着红色工装的身影正与时间赛跑——他们是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大修作业二队四班。在2025年春季提质提效劳动竞赛中,这支“钢铁8人组”始终冲锋在前,以标准化的匠心筑牢安全线,用数据背后的汗水诠释作业工人的担当。这支队伍正以“吃苦是底色、创优是追求”的信念,向“中石油劳模团队”的目标发起冲刺。
“牛班长”的凌晨3点:一个人的战场与一群人的信仰
凌晨3点的井场,月光把孙宏伟的影子拉得很长。作为连续4年的公司标兵,这位被称作“老黄牛”的班长正蹲在作业机旁,用扳手拧紧最后一颗螺丝。24小时前,这台60吨作业机突发液压系统故障,若不能及时修复,次日的搬迁作业将延误至少8小时。“设备不过夜”是他给班组立的规矩。
“这活儿,我来!”员工王晓羽抱着工具箱跑过来。这支平均年龄52岁的队伍里,大伙都像小伙儿一样拼命干活。在孙宏伟的带领下,他们白天泡在井场,晚上研究作业方案,把“讲奉献不讲条件”刻进了工牌。一次横跨30公里的井场搬迁中,为避开春耕期村道限行,班组凌晨5点就开始装车,人均徒步丈量路线10公里,硬是让180吨设备提前2小时抵达新井位。“我们就是要和时间赛跑。”孙宏伟拍着沾满泥土的工鞋说。
“家庭誓言”:用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家庭需要我,父母需要我,孩子需要我!”每天清晨的岗前宣誓,成了四班独特的“安全仪式”。班长孙宏伟记得,去年有位员工因赶工期疏忽了劳保穿戴,他当即叫停作业:“你今天少戴一副手套,明天可能就会让孩子失去爸爸。”从那以后,班组推行“安全网格化管理”,每个岗位都有专属的“安全责任田”,大到设备接地检测,小到劳保用品穿戴,都纳入“岗位日清表”。
在每一处施工现场,标准化的工具摆放区、醒目的风险警示牌与井架上的安全警示灯交相辉映。
数据背后的“铁人精神”:班组的实干答卷
一组数据见证着这支铁军的战斗力:2024年完成大修井42口、180井次,创收2000余万元;2025年春季会战中,作业时效提升20%,提前15天完成阶段任务,设备完好率达99.8%。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日均步行2万步的井场巡查,是连续10小时的高空作业,是紧急的凌晨抢修。
“我上!”“我先上!”当新民采油厂X-12井遭遇卡钻难题时,没有党员的班组员工们却干出了党性。这口井套管变形严重,常规打捞工具3次遇阻,若处理不当将面临全井报废风险。这个公司大修大队队长张超群带着技术骨干与班组员工连续48小时守在操作台前,从分析井况到改良打捞工具,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劲头,将15米长的落鱼分段捞出。
当夏日的夕阳染红井架,孙宏伟带着班组完成当天最后一口井的收尾工作。远处,新的作业指令正在传来。这支被吉林油田公司评为“示范站队”的队伍,又将踏上新的征程。
“我们要用苦干实干争获中石油’劳模’团队。”孙宏伟信心满满地说。
这就是四班的故事,他们用老黄牛的坚韧、党员的担当、作业工人的匠心,在吉林油田的作业区内书写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动注脚——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每一滴汗水浸透的工服,每一次深夜亮起的检修灯,每一个安全抵达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