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淮学院 - 《黄淮学院报》

粽叶裹岁月

2025-05-31     浏览(47)     (0)

文章描述了作者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如今与朋友一起参加端午节主题活动,回忆小时候的端午,感受节日氛围,老师讲述屈原的故事,传承爱国精神。

小时候的端午,是奶奶亲手包的粽子,是门框上挂着的艾草香,是一条系在手腕上的五彩绳。那时的我还不懂屈原的故事,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赛龙舟,只记得那一口蜜枣粽的甜,和一家人围坐桌边的温暖。

多年后,照片泛了黄。城市的街头不再有熟悉的艾草气息,超市里整齐摆放的速冻粽子也少了那份手心的温度。

“你知道吗?古人说挂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疫。”身旁的朋友一边系着红绳,一边笑着对我说。

“我记得还有‘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的童谣呢!”我回她一笑,小时候奶奶总念这个。”

“你家也挂艾草?”朋友问。

“嗯,不光挂,还会用它煮水擦身,说是能祛病保平安。”我说着,眼前仿佛又浮现出老家院子里那熟悉的清香。

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走进了教室。今天这里不再上课,而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主题活动。课桌上摆满了糯米、蜜枣、咸蛋黄和粽叶,几位同学已经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开始动手包粽子。

“来来来,大家围一圈,手要轻一点,叶子才不会破!”班长举着手里的粽叶喊道。

我和朋友也加入其中,一边包粽子,一边听老师讲述端午的由来。“屈原投江的故事你们都知道吧?”老师轻声讲起。

“知道!”朋友抢着说,“他写《离骚》《天问》,最后跳江殉国,百姓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没错。”老师点点头,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我轻轻抚摸手中的粽叶,脑海中浮现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那位披发行吟的诗人,面对国家危亡,悲愤交加,最终选择以死明志。他的身影在波涛中渐行渐远,却留下了《楚辞》这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也留下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

【建筑工程学院张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