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淮学院 - 《黄淮学院报》

端午梦回

2025-05-31     浏览(41)     (0)

作者描述了自己梦见屈原,他在江边投江的场景,感到震惊和悲伤。醒来后,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屈原的价值观和牺牲精神。

梦境来得悄无声息。当我意识到自己站在一条陌生又熟悉的江边时,第一缕晨光刚刚划破天际。江水泛着微光,岸边芦苇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然后我看到了他。

他站在江边一块突出的岩石上,身着白衣,衣袂在风中飘扬,仿佛随时会随风而去。我知道那是他。即使从未见过,我也确信无疑。

“屈大夫?”我轻声呼唤。

他缓缓转身,面容比我想象中更加清癯,双眼却明亮得惊人。他看着我,没有惊讶,仿佛早已预知我的到来。

“你也来为我送行吗?”他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带着一种超脱的平静。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向前几步,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我问出了那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楚国需要您,诗歌需要您,后世需要您。”

屈原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包含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悲哀与释然。“此非终结,而是开始”他抬头望向远方,目光穿透了晨雾,“当浊浪排空,独清难立;众人皆醉,独醒何益?”

“但是您还是可以用诗歌继续抗争,用文字唤醒世人啊!”

“文字?”他轻轻摇头,“我的诗文已不足唤醒国人,唯有此身,此血,可作警钟。”

“您害怕吗?”我低声问道。

屈原沉默片刻,然后轻声说:“害怕的不是结束,而是毫无意义地活着。”

我忽然想起《怀沙》中的句子:“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原来他早已将生死看透,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融为一体。

“后人会永远记得您,”我说,“他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世代传颂您的诗篇。”

屈原的表情变得柔和:那不是我所在意的。我只希望他们能记住,有些价值值得用生命捍卫,有些原则高于生死。”

“等等!”我冲上前想要抓住他,但只抓住了一缕飘散的衣袖。我看到他的长袍在空气中展开,像一只白鹤翩翩起舞;我看到他的面容平静而坚定,眼中没有恐惧只有释然;我看到江水温柔地接纳了他,如同母亲拥抱归来的孩子。

“啊!“我猛地坐起,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冷汗浸透了睡衣。窗外,第一缕晨光刚刚爬上窗棂。我摸了摸脸颊,泪水仍在流淌。那个梦是如此真实,屈原的话语仍在我耳边回响,我走到窗前,深深呼吸着带有艾草香气的晨风。

书桌上,我昨晚阅读的《楚辞》还摊开在《怀沙》那一页。我走过去,手指颤抖始抚过那些古老的文字: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我终于明白了,屈原的投江不是结束,而是一种永但的开始。他用生命写就了最后一首诗,这首诗穿越两于多年的时光,至今仍在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陈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