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淮学院 - 《黄淮学院报》

端午长在茶峒的水纹里

作者:【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颜辰辰】    
2025-05-31     浏览(35)     (0)

端午习俗在湘西茶峒依然传承,龙舟、草药、艾蒿、粽子等都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然而现代化的影响也在逐渐渗入其中,文章描述了端午与旧时光的碰头,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五月的风吹进湘西山坳,酉水渐暖。白塔倒影在粼粼波光里摇晃,虎耳草沿着青石爬上河坎,茶峒人腰间的粽子香比蝉声醒得更早——沈从文笔端的端午,总浸在雾气与桨声里。

《边城》里的端午锣响三遍,龙舟如离弦箭。男人们古铜色的膀子抡着桨,劈开的不仅是江水,还有整座城未散的困意。吊脚楼上的妇人把粽子往江里扔,糯米香混着山里的雾气,跌进少年们发烫的掌心。黄狗追着滚落的粽团乱窜,惊起芦苇丛里的绿头鸭——这哪里是赛船?分明是把山水人烟都搅得活泛起来。

山边采的虎耳草要带露,溪旁摘的艾蒿取嫩尖。沈从文细细摹写的,正是端午的原样:爷爷教孩子搓五色绳袋,线头打结比河滩的石子还密;婆婆坐灶前煨粽子,苇叶在滚水里舒展如春柳,水汽蒙着的玻璃上,歪歪扭扭描着雄黄画的“王”。

这些光景仍在湘西延续:阿妈缠粽角的法子,和书里写的一模一样;少年照旧扑进江心追浪头,像当年二老那样莽。城里超市堆着真空粽的时节,茶峒仍守着旧例:端午当天的草药方能祛病,菖蒲定要斜插成指天的剑,门头新贴的钟馗眼尾必点朱砂。

可规矩并非石头刻的———城里来的后生拿无人机拍龙舟,直播屏里老船公脸上的皱纹和溅起的水花都格外清晰;染蓝头发的妹崽用粽叶编潮玩,仍记着剥开头个粽子递檐下阿婆。

茶峒娃娃举着棉花糖问:龙舟真能游进书里么?”他们不晓得,自己早活在沈先生没写完的段落里,每个端午都是与旧辰光的重逢。

暮色漫江时,炊烟缠住船桅。在那蒸笼揭盖的刹那,里头的糯香惊飞了船头停靠的白鹭———扑棱声里,千年前的端午与眼前的端午,在茶峒的水纹中静静碰了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