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29日,我有幸参加由《中国交通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主办,十堰市交通运输局承办的“公路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经验交流暨公路交通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特别是实地调研时,见证了“公路+”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座谈会上,《中国交通报》、省交通运输厅宣传中心及全国同行的领导分享了“公路助力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勾勒出“公路助力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公路+”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展,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公路交通与产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的融合成果,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公路建设对乡村发展的撬动作用。
在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平坦公路如黑色丝带串联起青山绿水与白墙黛瓦民居。这个因易地扶贫搬迁而建的村落,以武当文化、汉水文化为内核,打造沉浸式夜游街区与红色文化场馆——中国红色报纸展览馆、中国红色少年馆等成为精神地标,泛黄报纸与《中国交通报》陈列,既诉说革命历史,也彰显交通人的使命担当。传统民宿、农家乐与都市咖啡馆并存,展现“公路+文旅”模式激活的乡村活力。
杨溪铺镇东方橄榄园的盘山公路如琴弦蜿蜒至山巅,4.5米宽产业路直通加工车间,实现橄榄油从采摘到灌装12小时直达。创始人朱瑾艳返乡承包石漠化荒山,依托公路交通改善发展橄榄种植加工产业,带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共同致富,昔日“不毛之地”如今化作万亩“绿色海洋”,印证“公路+产业”对乡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两地实践表明,公路不仅是城乡空间的物理纽带,更是激活乡村经济的“核心引擎”:龙韵村依托路网实现“文化+旅游”变现,橄榄园通过公路交通升级打通“种植—加工—物流”产业链。这种“公路+N”模式,让农产品出村、游客进村、产业兴村成为现实,生动诠释“要想富,先修路”的新时代内涵。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此次实地调研,让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交通人的职责已超越“修路架桥”的初级形态。在推进“公路+文化+产业+旅游”等融合发展中,交通系统承载着乡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公路建设管理,让交通动脉持续为乡村振兴输送活力,在“路通乡村”的征程中,开启“人民交通为人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