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齐鲁工业大学 - 《齐鲁工大报》

凝练思政育人特色擦亮思政育人品牌

作者:学生工作部(处)、团委    
2025-05-15     浏览(32)     (0)

近年来,学生处和团委以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为抓手,通过深耕、融合、绽放三个关键词,打造了“行走的课堂”和“数字思政”两个思政精品项目,形成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工作格局。同时,还通过推动活动沉淀为校园文化、将经验转化为育人智慧和品牌拓展为育人生态等措施,提升了育人效果和质量。他们认为,时代需求和学生乐于接受是关键,持续性的品牌生命力也非常重要。

近两年,学生处、团委以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为抓手,逐步培育出“行走的课堂”

“数字思政”两个思政精品项目,初步形成了

“实践育人接地气、网络育人聚人气、文化育人显朝气”的工作格局。具体做法总结为三个关键词:深耕、融合、绽放。

一、深耕:把准需求脉搏,让项目扎根在育人土壤里

思政项目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真问题。我们通过“深刻反思、深度学习、深入调研”的方式,主动工作。反思“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学团工作何为的初心使命;学习党委对学工系统提出的“为基层减负、为学生服务”“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上承千条线、下织一张网”“融入学生、换位思考、同频共振、以变应变”等工作理念,调研学生心声、听取一线辅导员反馈、找寻社会需求结合点;把握学生成长痛点、思政育人堵点、工作开展期盼点。

(一)用脚步丈量育人温度,打造“行走的课堂”

项目雏形来自大学生社会实践,打造

“沿着黄河遇见海、万名学子访千村”品牌,围绕“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这一核心命题,把“行走的课堂”打造成锻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一是聚焦“社会实践+思想引领”,打造“青衿学堂”。二是聚焦“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点亮“青春视角”。三是聚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践行“青春担当”。四是聚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构建科创项目培育机制,推进“青创报国”。五是聚焦“社会实践+学生骨干培养”,助力“青优领航”。六是聚焦“社会实践+成果转化”,全面展示“青年智慧”,探索构建出“1365”实践育人新模式。

(二)聚焦时代发展脉搏,构建“数字育人生态圈”

围绕五个“不打烊”的网络思政场景,布局数字化学生思政教育转型。一是启动“易班2.0”智慧平台建设,一站式获取优质思政育人案例,辅导员学习不打烊;二是各类优质思政课程按照主题分类建立易班优课数字化“口袋课程”,学生指尖学习不打烊;三是线上办事大厅与线下一站式社区协同联动,学生服务不打烊;四是关键节点线上线下融合并进,学生沉浸式体验不打烊;五是推进虚拟辅导员“齐小思”智能人建设,致力实现学生陪伴不打烊。打造集“智能交互、指尖学习、服务凝心、沉浸体验”于一体的网络育人体系。

二、融合:用创新破题,让品牌生长在协同生态中

(一)队伍融合:从“独奏”到“交响乐”

一方面,定期邀请思政专家提供专业指导,打造辅导员沙龙品牌。另一方面,辅导员聚焦九大职责,扎根学生群体,提升个性化指导,将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育人实践;同时大力推进学生朋辈队伍建设,让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二)协同聚力:资源整合与平台拓展

联动各职能部门,发挥二级单位资源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育人平台,融合政府、企业、社区等多元力量,共建高水平、有特色、可持续的育人基地。

(三)精细管理:评价导引和过程把控

工作过程中实打实地抓管理、抓过程、抓成效。前期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工作方案;中期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确保实施质量;事后科学评估,既看参与度,更重实效性。克服粗放式、随意化、大呼隆的工作方式,保证思政育人项目的效果与质量。

三、绽放:转化育人成果,让品牌闪耀在更大舞台上

我们着力推动“三个转化”:

(一)将活动沉淀为校园文化:打造“行走的校园”

积极将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数字生态的理念沉淀为校园文化基因。“五月诗会”“校院庆日晚会”“团山梨园”话剧、国旗下思政课、网络思政文化节、心理健康节、“暖心助航”精准资助等连续性、特色化活动,构建“全员、全程、全环境”育人路径。

(二)将经验转化为育人智慧:输出“育人工具包”

积极将项目育人经验系统总结凝练,促进育人成果向育人资源的有效转化,建设具有示范性、品牌化的思政工作资源包,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选修课《行走的课堂———新时代的黄河魂》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开展“网络思政微课堂”,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将品牌拓展为育人生态:构建“育人共同体”

积极将思政品牌拓展为开放共享的“育人共同体”。三年来,4万余学生奔赴2531个村落,服务群众4.4万人次,让实践有温度。调研报告获“挑战杯”竞赛红色专项全国一等奖。数字思政项目获得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特色项目立项。育人成效获CCTV、山东卫视、全国高校思政网宣传报道。

回顾品牌建设过程,我们认为:时代需求是思政育人的根基,学生乐于接受才能讲好大道理,“持续性”是品牌生命力的关键。后续我们将继续以匠心守初心,让思政工作既有“工”的严谨,又有“大”的胸怀,更有“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