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校(院)特色,深挖精神富矿
(一)以真实事迹为根,铸就艺术灵魂
《向海》的创作初衷源于对王军成院士四十年扎根海洋浮标科研教学一线的真实致敬。作为中国海洋监测领域的领军人物,王院士的奋斗历程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教融合”理念的生动体现。我们深入采访其科研团队,挖掘“晕船坚守”“跳海抢险”等关键事件,提炼出“家国情怀、求实创新、甘为人梯”的精神内核,通过原创歌曲与戏剧冲突将科学家的“冷板凳”转化为舞台上的“热泪点”。
(二)融合科教基因,创新艺术表达
一是学科交叉赋能:依托校(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海洋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海洋测控方向)、海洋信息工程专业等学科优势,舞台设计中融入浮标模型,使科研场景艺术化呈现。二是原创音乐叙事:作曲团队通过将海洋意象的音乐化设计,将其转化为《向海》《吐》等歌曲的电子配乐,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共振。
二、多维协同共创,锻造文化精品
(一)构建“三位一体”创作机制
一是专家指导:联合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成立创作团队,确保剧本结构符合戏剧美学规律。二是师生共创:由校(院)党委书记吴衍涛策划,校(院)宣传部、体育与音乐学院负责领导监制,由体育与音乐学院专业教师作曲,师生参与调查与台词打磨;演员选拔覆盖全院,通过“科研故事工作坊”帮助非专业学生理解角色精神。三是行业联动:邀请崂山国家实验室等合作单位提供技术咨询,确保科研细节的真实性与舞台呈现的专业性。
(二)精益求精的创排实践
一是表演训练创新:对于在校大学生,如何更准确的传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我们采用“沉浸式研习法”,组织演员赴青岛浮标观测站实地体验,在摇晃的甲板上排练“晕船”片段,让学生深刻体会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更能感同身受,在舞台上的表现更具感染力。二是音乐创作的实践:原创音乐剧《向海》的作曲思路可以从主题表达、音乐风格设计、角色音乐化、戏剧性与叙事性结合等多个维度展开。用流动的琶音、弦乐滑音或电子音效模拟海浪的起伏,作为全剧的“海洋主题动机”,贯穿序曲、转场和关键情节。经过多次采风对王院士的内心情感进行深度挖掘,抓住适合人物性格的旋律和配器,从而更加准确的从音乐上进行诠释。音乐既能强化剧本的戏剧冲突,又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海洋科研人的浪漫与坚韧。最终目标是让旋律成为“无形的海浪”,推动剧情与情感的双重涌动。
三、精准传播策略,扩大文化辐射
构建“三级跳”演出矩阵。一是校内筑基:以第四届“工大之春”文艺晚会为起点,通过科技月等节点常态化演出,培育师生情感认同。二是省内拓展:依托山东省科协等平台,走进山东大学、山东省科技馆,实现科学家精神从高校向社会的渗透。三是全国辐射:通过中国科协“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计划,赴北京、西安等地展演,形成跨地域文化影响力。
四、社会效益与育人价值双丰收
(一)擦亮校(院)文化名片
《向海》已成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文化标识:获评“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文艺作品一等奖”,被中国科协列为全国18部优秀推广剧目之一;被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青岛崂山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邀约演出,推动校(院)故事从区域走向全国。
(二)激活立德树人新范式
一是价值观浸润:主演赵孔战同学表示:“饰演王海洋让我理解了科研不是论文数据,而是生命与大海的对话。”二是跨学科育人:体育与音乐学院学生赴崂山实验室调研学习,实现“艺术+工程”人才培养创新。
五、未来展望:从精品到经典
原创音乐剧《向海》以“一部剧激活一种精神、一批人才、一套模式”为愿景,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播注入艺术动能,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从精品到经典的打造。
一是经典剧目打造:完成各级演出10场以上,覆盖线下观众争取1.5万人次,线上传播超10万人次;二是荣誉与影响力:冲击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力争成为山东省科学家精神宣传典范;三是模式创新与传承:形成“高校+院团”协同创作范式,为同类题材提供可复制模板;四是社会价值延伸:通过青岛崂山实验室、科技馆等场景演出,强化科学与公众对话,助力创新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