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交通大学 - 《华东交大报》

听听那冷雨灼灼其乡愁

作者:□彭佳昕    
2025-05-10     浏览(355)     (0)

久怀慕蔺,听罢冷雨,万籁都歇之岑寂,古屋周遭之蓊郁。顿觉散文温濯于心,特此落笔着墨,行文以荐此书,与君共赏。

微透纸笺,余光中先生执笔呈名《听听那冷雨》。本书多收录余光中的散文,或细腻柔绵,涓流漱石过;或壮阔铿锵,几片赤诚心;或气宇轩昂,细述山河变。不由分说,几丝书中的冷雨,也如商略黄昏雨,又作烟波画船。我的眼中,是余光中铺就的一峰半壑,前尘隔海。他的创作手法新颖,一唱三咏,含蓄隽永。有容乃大处,方见散文之温情。

本书多为作者的文学见解,似几盏老酒,品虽灼烈,余韵自在。不论是《变通的艺术》,又或《向历史交卷》,余光中先生深入分析当代文坛的问题,并让人们莫陷入泛政治主义的烟雾中,笔调有力,深度论析,我读罢却尽乏味。但《听听那冷雨》发人深思 ,余味犹存。开篇《万里长城》,余光中与大陆隔个海峡,乡愁是海天相接的边际,不能涉入步子,一叹而思乡。但作者想象他是“人”,是历史上不存在的人,他更像魂,牵着大陆那头与海峡这头,守望长城的方向。几丝乡愁,怎又不跃然纸上?

我见雉堞俨然,朴拙又宏美。

我叹几度肠断,万里长城仍雄踞。

我怅时节如流,秦月汉关,纵斑驳肌理,日削月割,仍屹立不倒,守护着海峡那头言不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有力,总有那丝劲,不隐忍 ,不恣肆。“只有他一个人逆潮而涌 ,涌向万里长城”,几度落笔,门外雨停罢,时间凝,我随他的文字飞向长城。

正如从古到今,人来人往,马嘶马蹶,月缺月圆;李白萍浮,苏武回来,万里长城仍长在那里,我见,我思,我意忧怅,几丝冷雨也听过长城低诉。

诚也,玉汝于成,我更钟情于这篇《听听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余光中先生之愁,隐在潇潇而下的冷雨中,似墨梅,一点而晕染开。惊蛰一过,他望雨,他听雨,拍遍栏杆,兴叹乡愁。他说雨,是一颗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着。我所见,雨是余光中落不尽的乡愁,在气雾里承转着。他思,他涉足,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上下五千年,惟雨能语,这“冷雨”经洗刷与考验,但在这时,冷雨只成为余光中的乡愁载体了。

只是他的二十年过,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都已不再。

余光中先生思悟历史,不沉浸历史“杏花春雨”,不轻信酒肆几言。他听罢冷雨,作罢几诗,笔挥下,是战士落刃之从容。“因为雨是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文章纵有回环,容与温情。蒙翳着月光的散文,让我心向,历史那冷雨也便嬗变为飞烟,凌虚浸远。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二打中年听雨,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世事通透。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