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雪域高原上的青春印记

作者:陈晓静    
2025-06-04     浏览(74)     (0)

作者在支教学校上揽山瞰海课,向学生们传授海洋知识。作者讲述了他在西藏的经历,讲述了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情况,也介绍了他们的支教项目,他通过心灵沟通和文化交融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们更加热爱祖国,推动社会进步。


落地拉萨,踏上高原土地的那一刻,我深深地吸入一口稀薄的空气,仿佛想要吸入眼前陌生环境的辽阔与神秘。人们常说,西藏这片土地缺氧但不缺信仰,作为中国海洋大学第 26 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西藏这片神秘土地的向往,坚定地来到西藏,踏上支教之旅。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作为研支团的接棒人,我的使命,是要传授知识、传播真理,更是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飞向更广阔的地方。

初识高原,心怀敬畏

抵达西藏的第二天,高原反应如约而至,头痛、失眠、食欲不振……但这些身体上的不适,并未削减我内心的热情与期待。培训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志愿者齐聚拉萨,我们一同学习高原的生活常识、畅聊怀揣的初心与理想、坚定着要在西藏用心耕耘的信念。

我所在的支教单位是位于拉萨市城关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学生中有在城市长大的,也有许许多多是凭借自身努力从周边牧区考进来的。这里的孩子,有着最纯净的笑容和最渴望知识的眼睛。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尽管提前准备了许久仍不免有些紧张,面对着几十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我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一扇窗。是孩子们的淳朴与善良打消了我的局促,是他们的好学与勤恳给予我前行的动力。

明学启智,教书育人

我负责教授初一年级三个班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堂课上,我与学生们讲道,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有温度的科目,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希望在这门科目的陪伴下,同学们能学以致用,收获温暖、收获成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们感念家庭与父母的付出,学会如何与朋友相处,理解集体之于个体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家国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心灵沟通,文化交融

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碰。课余时间,我常常与孩子们一起聊天,听他们讲述家乡的故事,眼睛闪亮地畅谈自己的梦想。在日常生活中,在一次次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学会了简单的藏语日常问候语,这不仅拉近了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段跨越千山万水的缘分。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我与中国海洋大学第 26 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开展了“在日光城听海”项目。在学校,我们开设揽山瞰海校本课程,为校内学生普及海洋知识,讲述海洋故事,让他们感受海洋文化;在校外,我们广泛开展海洋科普进社区活动,激发更广大学生群体对海洋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建设海洋强国的热情。

青年担当,传承责任

时光飞逝,来到拉萨支教已经接近八个月,这段日子里,我见证了许多成长的瞬间。有的孩子从最初的羞涩不语,到后来能在课堂上自信发言;有的孩子从对这个科目学习兴趣不高,到主动要求加练,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我将这些变化看在眼里,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引导,他们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虽然今年夏天我将告别学生们,告别西藏这片土地,但对教育的热爱、对青年志愿服务的热忱早已深深扎根于心。我深知,自己只是万千青年志愿者中的一员,广大青年的共同努力,正在为建设教育强国、推动社会进步贡献着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

我想对所有正在或即将踏上支教之路的青年志愿者说:让我们携手同行,在青春的征途上,用爱与智慧,点亮更多希望之光,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篇章。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第 26 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队长)

作者在支教学校上揽山瞰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