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在海洋科学的征途上破浪前行

作者:潘文豪    
2025-06-04     浏览(91)     (0)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学习经历和对未来的展望。作者通过物理海洋学、海洋数据可视化、海洋调查等课程,掌握了实践技能,并对海洋潮汐学方面的研究充满兴趣。作者将赴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希望为海洋科学贡献力量。


海洋是生命起源的摇篮,更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梦想图腾。怀揣着对这片深蓝的无限遐想与向往,我踏入了中国海洋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时光在知识的积淀中静静流淌,岁月在实践的淬炼中愈发厚重,而我心中的蓝色梦想,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愈发坚定。

知行交融的蓝色学堂

我所投身的海洋科学专业,如同一个精密的解码系统,以物理海洋学为基石,串联起观测技术与数据语言,逐步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物理海洋学是叩开海洋之门的一把钥匙。那些关于潮汐、洋流、波浪的物理机制,在老师的讲解中从晦涩的公式转化为鲜活的自然叙事:月球与太阳的引力博弈谱写了潮汐的昼夜韵律,洋流系统如海洋的血液循环,在全球气候调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我在推导风生环流方程时,仿佛看见能量在海水层间流动的轨迹;解析潮波运动时,又如同目睹天体与海洋的古老对话。

海洋 - 大气数据可视化课程则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当一串串冰冷的观测数据在代码的编织下,化作色彩斑斓的温度场分布图,当抽象的洋流矢量在电脑屏幕上勾勒出流动的韵律,我真切感受到数据可视化的魔力,它是连接科学深层奥秘与人类直观认知的桥梁。记得第一次将胶州湾的温盐数据转化为立体剖面图时,那些层叠的等值线仿佛在诉说海洋前世今生的经历,让复杂的海洋现象变得触手可及。

而海洋调查课程,则让我真正触摸到海洋科学的实践脉搏。CTD 探头的金属质感、ADCP 仪器的精密构造、采水器闭合时的清脆声响,构成了实验室里独特的实践记忆。每一次模拟操作,都是与海洋观测技术的深度对话:校准传感器时的专注,记录数据时的严谨,都在为未来的实地调查筑牢根基。这些技能不仅是科研的工具,更培养了我对科学数据的敬畏之心。

胶州湾实践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个夏日的胶州湾实习,成为我学习生涯中一次重要的认知跃迁。

清晨的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扑上甲板,调查船划破平静的海面,身后拖出一道银白的航迹。当 CTD 仪器随着下放沉入深蓝,显示屏上跳动的温度、盐度曲线如同海洋的心电图,实时传递着水下世界的信息。我握着采水器的把手,感受着仪器出水时的重量,那些晶莹的海水样品中,仿佛封存着海洋的秘密: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发着微光,溶解氧含量记录着海水与大气的气体交换,营养盐数据则暗示着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船上的生活是一场关于坚持与团队合作的修行。狭小的船舱里,同学们围在电脑前讨论记录数据的合理性;甲板上,老师亲自示范仪器下放和数据收集的注意事项;深夜值班时,听着海浪拍打船体的声响,看着星空在舷窗外缓缓流转,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海洋科研工作者的坚守——这不仅是对科学的热爱,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当我们在夕阳下整理最后一份数据时,胶州湾的海面被染成金红色,那一刻,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突然有了温度,化作对海洋更深刻的敬畏与热爱。

以初心赴未来之约

今年本科毕业后,我将赴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攻读物理海洋学硕士学位,我深知这是梦想的延续,更是新的起点。三亚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先进的深海探测设备,将为我的研究生生涯提供广阔的舞台。我计划结合本科阶段积累的物理海洋学基础与观测技术,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科研之路并为之奋斗。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科研沃土上,我将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实验,以创新的思维探索每一个科学问题,努力让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停留在论文中,更能为海洋气候预测、海洋生态保护提供实际参考。

未来的研究生生活或许充满挑战,但我始终记得第一次看见海洋数据可视化图像时的震撼,记得胶州湾实习时团队协作的温暖,每一步都在夯实着我的蓝色梦想。这些都将成为我前行的动力,让我在浩渺的海洋科学征途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知识,以“取则行远”的信念砥砺前行。

海洋,是生命的起点,也是我梦想的归处。在这片深蓝的怀抱中,我愿做一名永远的求索者,用知识的罗盘指引方向,用实践的双桨破浪前行,让心中的蓝色梦想,在海洋科学的征途上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海洋与大气学院 2021 级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

作者在图书馆查阅海洋潮汐学方面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