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在海大,花开成诗

作者:Sena  Pelinkovic(林西子)    
2025-06-04     浏览(87)     (0)

作者在中国海洋大学度过两年时光,留下了丰富的回忆。他学习、交流并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最终将于今年6月毕业。他的照片显示他正坐在崂山校区映月湖畔,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在人生这条漫长的旅途中,两年或许算不上什么长久的时光,但对我而言,在中国海洋大学度过的这两年,却是我生命中最为鲜活、深刻、且富有启迪意义的时光。青岛海岸的波光潋滟,崂山的云纱翠色,都让我心旷神怡。这所大学不仅是我的求学之地,更是我精神的第二故乡,是文化的交汇点,是我成长的舞台。

2023 年 8 月,我有幸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从遥远的黑山共和国,飞越千山万水,来到青岛,正式进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攻读中国学硕士项目。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校园里的蓬勃生气便扑面而来。这里的每一个清晨,都从操场上晨跑者的足音开始;每一个深夜,依然有灯光温柔地照在自习室里伏案苦读的身影上。校园生活的井然与丰富近乎理想国般:五座食堂各具风味,融合中西;琳琅满目的咖啡馆与店铺点缀其间;快捷的外卖系统和充满巧思的休闲空间令人流连忘返。有时我恍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走出校门——但我不曾觉得匮乏,因为一切所需,尽在其中。

学术旅程则是另一种充实与洗练。在海大,我踏入了一片丰饶而多元的学术园地。中国学项目的课程内容涵盖广博,既有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这样的历史根脉,也有中国民俗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电影研究等富于当代气息的探索。这些课程不仅引领我探寻中华文明的源流与演变,还深入研究了中国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地位与价值,揭示了它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鸣。课堂上,既有典籍的沉思,也有银幕的光影。教授们以深厚的学识和开放的胸襟,将学术的精微与生活的真实巧妙结合。他们鼓励提问,引导思辨,常常从抽象的理论出发,抵达鲜活的文化现场。一次次引人入胜的讲解、一次次充满张力的讨论,让每堂课都成为一次心灵的唤醒与思想的激荡。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不只是学习中国文化,更是在倾听一个古老文明与当代世界对话的声音。这段旅程,如山海之间悄然绽放的花朵,静美而深远,铭刻于心。

在导师李扬教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民俗影像的兴起与演变:1990 年代以来中国民俗纪录片研究”作为论文题目。我始终坚信,文化与民俗——那些源自寻常百姓的传说、仪式与信仰——蕴藏着深不见底的意义。而电影,则是一种能让这些沉默的传统重新开口说话的语言。在我眼中,纪录片不只是记录,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凝视。我的研究追溯了中国当代民俗纪录片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如何折射出社会观念的变迁、公众焦虑的浮现,以及传统力量的回响。这些作品虽制作简朴,却情感真挚、视角独特,是理解中国文化肌理的扇扇小窗。我期望借此研究唤起更多学者对中国及世界各国民俗纪录片的关注,让影像成为沟通文化、理解他者的桥梁。

课余时光,我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无论是学生社团、志愿服务,还是新年晚会上的民族舞表演,我都乐在其中。而最让我动容的时刻,莫过于受邀在学院讲述我的故乡黑山共和国的民俗传统。那场讲座中,学生们被黑山的神话传说所吸引,与中国的传说彼此对照,擦出智慧的火花。讲座后的提问与讨论热烈而真诚,这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无论传统如何各异,所承载的情感与理想,却是共通的。我带着满满的感动走下讲台,也带着一种新的希望出发:愿这样的交流能够持续发芽、生长,在人群之间播撒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种子。

还有那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令我久久难忘。中外学子携手而舞,共食彼此的家乡美馔,试穿异国的传统服饰,讲述祖辈传下的故事。那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是一次关于世界的庆典,是文化好奇心的盛放。

回望过去,我在海大的日子,远不止一段学业旅程,更是一段生命的乐章。课堂上,我探寻中国文化与思想的根脉;食堂与宿舍中,我在饮食与歌谣中体味中国日常的节奏;而在节庆舞台与讲座讲台上,我学会了用双语讲述,用心灵倾听。我怀揣好奇而来,怀抱故事而归。爱如海大,花开成诗,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樱花道上,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感动与一种跨越文化的理解力。

今年 6 月,我将从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今后,我一定会把这一切珍藏心底,关于海大的美好记忆,会永远伴随我在未来的道路上前行。

(作者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3级中国学专业硕士生)

作者在崂山校区映月湖畔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