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开个人电子信箱(信箱公布在校报四版报眉上),里面除了一些删了又来、来了再删、删了复来的令人烦不胜烦的“垃圾邮件”,一个月甚至半年收不到一封投稿邮件,一次次失望过后,已经司空见惯。
何以如此?日前出版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报》刊登的一篇评论员文章中的一段话或可道出些许原委 :“当前,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发展大趋势。与创办初期相比,校园媒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网络原居民’的 00 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人工智能、大数据、VR、5G 等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思维模式,短视频、vlog、直播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而校报由于周期长、版面限制等原因在校园媒体的吸引力争夺战中处于劣势,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是啊,笔者读后深以为然,颇为感同身受。
但是在校园媒体矩阵中,校报依然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譬如:新闻的权威性、办报育人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史料保存和情感纽带价值,以及特有的版面语言和阅读情怀。这一切都决定了校报还是要办下去的 , 不仅要办,还必须办好。那么,该怎样挽救颓势进而实现雄风重振呢?总起来说,是要顺应时代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具体到解决稿源问题,办法之一就是主动出击搞好专栏建设,而绝不能灰心丧气、守株待兔。《中国海洋大学报》四版设有《八关山漫话》《读书札记》《支教手记》《海园往事》《文化星空》《我的蓝色梦想》等栏目,支撑起了校报副刊的脊梁。
这里仅以开辟半年多的《我的蓝色梦想》专栏为例简述之。
《我的蓝色梦想》专栏酝酿于 2024年 11 月,12 月 5 日 出 版 的 第 2274 期 校报正式推出。《开栏的话》期望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畅谈自己的‘蓝色梦想’,要求文章言之有物、有情、有思”。刊发的第一篇文章是水产学院博士生陈星写的《聚焦于海洋微藻的研究》,赢得开门红。该专栏开设的初衷是为了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截至 2025 年 6 月 4 日,已经刊发专栏文章共 12 篇。12 篇文章篇篇有故事,真实、精彩、生动、感人,捕获了一批读者的心。这不仅蹚出了一条解决校报稿源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提升了校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既是对重要回信精神内涵的有力诠释,也为学校留下了若干有益的文献资料。一定意义上说,筑造出了一片“风景这边独好”的校报版面新气象。
这个专栏的打造,也给我们诸多启示,显而易见的有两条,一是“事在人为”,二是“内容为王”。先说第一条,如果没有这个专栏的策划,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另外目前刊发的 12 篇文章都是一篇一篇约来的,是主动作为的结果;再说第二条,12位作者都是学习和科研均出色的学子,写出的文章才那么立意高远、那么干货满满、那么直抵心灵,因而让若干人喜欢阅读,且读起来爱不释手。当然,不管是“事在人为”也好,还是“内容为王”也罢,归根结蒂是因为有学校高质量的发展做后盾,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学校给予每位海大人提供了服务国家、成就自我的舞台。
相信海大的明天会更好,相信校报的明天也依然会独领风骚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