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屯堡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
时代价值与实践启示

作者:郑文慧    
2025-05-30     (0)

文章解析了屯堡文化爱国主义内核的三维解构,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屯堡文化传承史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微观样本,通过微观史重构与具身化实践,破解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疏离的问题。在文化自信培育层面,屯堡文化为破解文化虚无主义提供实证支撑。文章建议整合屯堡文化丰富内涵,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摘要应简洁明了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爱国主义是对国家源自内心深处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不移的忠诚,集中体现为对本国历史的尊重铭记、文化的传承弘扬、价值观的坚定秉持、领土的捍卫守护以及人民的关怀热爱。爱国主义的核心要义,在于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国家面临挑战与困境时,能够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发展、安全与尊严贡献自己的力量。屯堡文化肇始于明初“调北填南”的屯垦戍边政策时期。这一军事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历史演进中促成了汉民族文化的独特结晶——绵延六百年的屯堡文化。回顾从战争移民到屯堡文化形成的历史流变过程,爱国主义传统始终贯穿其中,是屯堡文化的灵魂。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将屯堡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一、屯堡文化爱国主义内核的三维解构

屯堡文化作为明代军事移民文化的活态遗存,其爱国主义内核可从历史、文化与精神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解读。

(一)历史维度:家国同构的制度智慧

屯堡文化以家国同构的集体记忆为核心,构建起国家认同的历史根基。明代卫所制度是极具智慧的治理创举,其“三分戍守,七分屯田”的军事屯垦模式,构建起“戍防-生产-教化”三位一体的边疆治理体系。安顺鲍家屯至今保留的军屯井田制水利系统,便是“军事农耕复合体”治理智慧的生动例证。该制度不仅实现边疆自给自足的军事战略目标,还通过土地分配、户籍管理等手段,将个体命运与国家疆域安全紧密相连,使“守土即守家”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调北征南”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动员的集体记忆。屯军后裔通过口述家谱、碑刻铭文等方式,世代传承“征南功臣”的身份叙事,戍边卫疆的责任意识内化为族群认同的核心要素。

(二)文化维度:符号化的价值传递系统

屯堡文化借助符号化表达,构建起边疆守护的共同体意识。地戏展演是屯堡人独特的文化仪式,《薛丁山征西》《岳飞传》等剧目。演员以仪式化的傩戏表演,将忠义精神升华。他们佩戴象征历史人物的木质面具,通过“唱、念、做、打”重构英雄史诗,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对“精忠报国”伦理的集体无意识认同,形成从文化载体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内化的传导链条。

汪公信仰体系同样特色鲜明,通过祭祀唐代名将汪华,将儒家忠孝伦理融入民间信仰。每年正月十八的抬汪公仪式,包含巡游、祭文诵读、戏剧展演等活动,汪华被塑造成保境安民的地方守护神,将抽象的伦理教化转化为具体的文化实践。对汪公的祭祀活动超越了单纯的祖先崇拜范畴,成为屯堡人民忠君爱国的传统文化标识。

(三)精神维度:文化韧性的当代启示

历经六百年岁月的洗礼,屯堡文化传承史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微观样本。在明清政权更迭、近代社会变革及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屯堡人始终坚守文化阵地,通过语言、节庆、饮食等文化符号守护身份边界,体现了文化基因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屯堡人多民族共生的实践经验具有现实参照意义。他们与周边苗族、布依族等民族,通过“跳花节”“四月八”等节庆互动,形成了和谐的文化共生圈。在共生圈中,屯堡人既保持文化特质,又与其他民族相互尊重、学习,构建和而不同的族群关系模式,为当代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历史借鉴。

二、屯堡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

在解析屯堡文化爱国主义内核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新时代培育青年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这一实践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从历史自觉维度看,屯堡文化通过微观史重构与具身化实践,破解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疏离的问题。明代卫所制度衍生的家国同构治理模式,将戍边卫疆的国家意志融入屯堡人日常生活。如鲍家屯水利系统实现军事防御与农业灌溉协同;其“平战结合”理念与当代军民融合战略形成历史共鸣,为大学生理解国家治理的延续性与创新性提供具象认知框架。而屯堡的家谱、碑刻等微观史料,让大学生从平民视角重构国家叙事,使历史认知不再局限于帝王将相,转而关注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让历史更贴近生活、真实可感。

二是在文化自信培育层面,屯堡文化凭借活态传承与基因解码机制,为破解文化虚无主义提供实证支撑。地戏、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文化装置。以地戏《岳飞传》为例,演员通过程式化传统仪式将岳飞精神神圣化,使抽象的忠义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实践。

屯堡文化历经六百年延续至今,为“中华文明连续”命题提供微观确证。它在保留传统程式美学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实现传承稳定性与创新表达的辩证统一。这不仅批判“历史终结论”,还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地域文化厚度,从实践层面回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个结合”的理论命题,证明传统文化资源的德育转化需通过创造性诠释实现价值逻辑的时代转译。

三、屯堡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凝练屯堡文化价值精神,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内容

屯堡文化蕴含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价值。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结合这一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通过历史溯源与国家审视,坚定文化自信。

屯堡人迁徙至黔地后,积极适应环境,发扬汉族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在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碰撞、融合、创新,展现顽强生命力与适应能力。将其与民族观教育结合,能让大学生理解文化交流需相互尊重、借鉴,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二)整合屯堡文化丰富内涵,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1.开发特色课程,夯实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基础

以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框架,开发《屯堡文化与国家治理》《明代卫所制度与当代军民融合》等特色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开展专题比较研究,如对比明代“里甲制”与当代网格化管理的治理逻辑:实现历史经验的现代化诠释。

突破传统课堂边界,设计“四阶递进式”教学任务:基础认知阶段组织大学生进行屯堡建筑测绘、进阶探究阶段开展地戏程式解析、创新实践阶段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价值外化阶段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进一步落实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学目标,把握“第二个结合”要求,持续开发屯堡文化特色课程,通过通识教育、专题教育夯实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基础。

2.深化思政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根铸魂

在思政课程体系中,挖掘屯堡文化中爱国精神、忠孝仁义、廉洁家风等内涵,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选取典型案例剖析,让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熏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围绕屯堡相关历史人物、故事展开教学,以故事讲历史,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发掘屯堡文化隐含的民族团结、美育价值,融入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3.做好实践课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合作机制

将屯堡文化融入学校“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建立校地政、校地、校企等产学研融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例如,2023 年 5 月“屯堡家国六百年·地戏文化展”在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通过校园文化平台讲述屯堡文化历史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今后应全面掌握“屯堡文化家底”,挖掘更多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创建更多实践平台,深化其对屯堡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

结语

屯堡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态资源宝库,其价值超越历史记忆保存范畴,为当代青年理解国家认同、文化传承提供生动教材。正如屯堡文化始终以爱国主义为灵魂,新时代的教育实践需持续挖掘并激活其精神内核。通过深入凝练屯堡文化的价值精神,并结合系统性课程开发,从而让屯堡文化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焕发新生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的人才。

(作者系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