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民族文化赋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张 溪    
2025-05-30     (0)

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民族文化是贵州文化自信的根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在探索民族文化赋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中,通过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开拓“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创新“民族文化+体育”等模式,贵州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贵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与屯堡文化——共同构成了贵州发展的独特标识。近年来,贵州依托区域文化积淀与资源优势,立足“多彩贵州”定位,持续推进“四大文化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作为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地区,贵州对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挖掘与传承,这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是贵州人民的广泛共识,更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2025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深刻领会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已然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与现实选择。

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民族文化是贵州文化自信的根基贵州文化自信的根系,深扎于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习俗、艺术、信仰等文化形态,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信仰智慧,成为民族身份认同和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

从各民族特色文化来看,处处可见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范式,被誉为“天籁之音”。苗族芦笙舞以明快节奏尽展民族活力,苗绣则凭借精巧针法传递独特美学。布依族八音坐唱融合八种民间乐器,演绎生活的丰富多彩;土家族摆手舞生动再现生产生活场景,织锦以绚烂图案讲述民族故事??这些特色文化,既是贵州民族文化自觉的结晶,更是贵州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基因密码。

当侗族大歌唱响国际舞台,当苗绣纹样融入时尚设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发出耀眼火花。这些实践证明,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能激活其内在生命力。坚持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唤醒了各族群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豪感,更将民族凝聚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贵州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多元性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共生共荣。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谱,更以鲜活的实践诠释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从语言文字里的古老智慧,到传统技艺中的匠心传承;从音乐舞蹈的灵动韵律,到建筑饮食的独特美学,贵州各民族的创造性文化实践,既是中华文明的具象呈现,更是推动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在历史长河中与中华文明相互激荡,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绚丽图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

贵州各民族传承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缩影。这些精神品质不仅支撑着贵州各民族在历史变迁中坚守与发展,更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鲜活力量。保护传承贵州民族文化,为巩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

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贵州彝族火把节、苗族苗年节、布依族六月六等特色民族节庆活动,成为联结各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这些节庆活动搭建起跨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不同民族成员在参与体验、互学互鉴中,增进文化理解与认同,有效缓解了民族间的心理隔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情感共鸣中愈发深厚,为民族团结凝聚起持久而强大的力量。

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10余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孕育出独特的民族语言、绚丽的服饰文化、精巧的传统建筑和缤纷的民族节日,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不仅是贵州深厚历史底蕴的见证,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独特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其发音体系、语法结构和语言特征,深刻蕴含着各民族的生活体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贵州多民族的特色语言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语言图谱,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密码。这些语言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为语言研究、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服饰文化彰显民族特色

对各民族而言,服饰不仅满足基本的生活与装饰需求,更承载着审美观念、心灵寄托、精神信仰及等级观念。刺绣、蜡染、银饰锻造等精湛的传统技艺在服饰设计制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各种动植物图案、生活场景等被生动呈现,使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保留了中国民间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图案设计融入生活场景与自然环境,色彩与图案丰富多样。如今,苗族服饰已成为贵州旅游商品开发的热门元素,相关的服饰展览、制作体验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时也为当地手工艺人带来经济收益,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

(三)传统建筑展现民族智慧

贵州的传统建筑体现了各民族的工匠精神与独特生产生活方式,蕴含着人们对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智慧。黎平肇兴侗寨的“鼓楼群”融入“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建筑与民族信条相结合;“风雨桥”集桥、廊、亭于一体,不仅为人们提供避雨场所,更是重要的社交空间,这些特色建筑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点,依托传统建筑开发的民宿、文化体验项目,既保护了古建筑,又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

(四)多彩民族节日成为文化名片

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是贵州文化的亮丽名片。在贵州,不同民族通过独特节日表达民族情感、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的憧憬。彝族火把节、布依族“六月六”用于祭祖祭神、祈求风调雨顺;苗族姊妹节、水族歌节用于增进男女情感、表达吉祥祝福。围绕节日开展的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贵州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探索民族文化赋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

贵州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课题,需深度融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要素,通过构建“民族文化+”发展体系,为贵州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一)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激活全域旅游新引擎

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依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贵州已成功打造黎平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等旅游 IP。通过常态化展演苗族芦笙舞、侗族大歌等民俗活动,开发苗绣、蜡染等民族元素文创产品,创新推出“生态康养+民族医药”旅游线路,都是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探索。

(二)开拓“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点

民族文化是贵州特色产业发展的价值内核。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基因,开拓“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是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贵州借助民族文化独特优势,积极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体系,提升了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在未来发展中,持续开拓该路径,可利用独特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挖掘整理各民族医药文化,发展民族医药产业;注重非遗传承和传统手工艺开发,发展特色手工艺品产业。总之,贵州发展需立足区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优势,着力打造“黔酒”“黔茶”“黔银”“黔绣”……等“黔”系列产业品牌。

(三)创新“民族文化+体育”,打造文体融合新范式

“民族文化+体育”为贵州发展开辟新赛道。榕江“村超”现象级出圈,印证了民族文化与体育融合的巨大潜力。其成功在于将服饰、歌舞表演、美食、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等民族文化元素与体育活动深度融合,打造了民族文化与体育竞技的狂欢盛宴,提升了体育活动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不仅激发了体育竞技者的积极性,也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体验氛围。因此,借鉴“村超”经验,贵州可系统性开发苗族独木龙舟赛、侗族抢花炮等传统体育项目,打造民族体育赛事 IP 矩阵。既能传承体育精神,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又能创造可观经济效应,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四、结论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宝库,其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是驱动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民族文化+”模式,贵州已在旅游、产业、体育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支撑了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未来,贵州可依托“四大文化工程”,持续深化民族文化与数字经济、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推动民族文化从资源优势向发展胜势转化,为贵州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贵州省 2024 年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两个结合”推动“四大文化工程”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