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贵州节庆文化对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作者:周 郑    
2025-05-30     (0)

贵州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关键载体,通过历史印记、精神纽带和情感共鸣,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章总结了贵州节庆文化在历史进程、仪式展演、精神传承和现代化转型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应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避免使用过于简洁或模糊的语言。

节庆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关键凝聚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脉络与思想精华。它既是民族集体记忆的生动呈现,也是社会发展的文化“调节器”。享有“文化千岛”美誉的贵州,其节庆文化由18个世居民族共同创造。这一文化不仅推动着“多彩贵州”的文化现代化进程,更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彰显出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一、节庆文化镌刻着贵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

(一)历史脉络中的文化共生

贵州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形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中原华夏”“百濮”“百越”“氐羌”“苗瑶”五大族系的迁徙与融合。在长期的族际互动过程中,诸如姊妹节、水龙节、火把节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节庆活动相继诞生,成为民族文化共生的鲜活体现。这些节庆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为显著特征,既展现了各民族对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的坚守,又践行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理念。它们深刻记录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出贵州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

(二)仪式展演中的记忆活化

除了历史脉络的文化共生,节庆活动更通过仪式展演与人际互动,突破时空限制,生动重现贵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在“共庆节日、共唱歌曲、共跳舞蹈、共享美食”的浓厚氛围里,各族人民达成社会共识,增强了共同性因素。以苗年为例,苗族同胞在悠扬的芦笙旋律中,与各民族同胞一同载歌载舞、共享盛宴。在品尝酸汤鱼、米酒的过程中,生活故事与文化记忆得以代代传承。这种沉浸式互动,让民族交往历史从典籍走进现实生活,转化为各族人民共同的情感体验,持续推动着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精神传承中的价值共鸣

贵州节庆文化承载着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着对祖先、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思想。例如,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举行祭祀活动以纪念民族英雄亚努,这一活动既传承了团结抗争的历史记忆,又表达了对自由尊严的不懈追求。这种周期性的节庆活动不断强化群体记忆,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关键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节庆文化筑牢了贵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

如果说历史印记是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坐标,那么精神纽带则是其深层文化基因。

(一)共通仪式构建起情感的共同体

贵州“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多元文化格局,而节庆共通仪式正是实现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以春节为例,各族民众通过办年货、贴春联、吃团圆饭、祭神祀祖、新春拜年等共通习俗打破民族隔阂,在祭神祀祖、互道祝福中深化文化认同、共享文化盛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结构与布依族铜鼓的“节奏型”表演,在节庆展演中形成“声景互文”现象。这些超越地缘及族缘限制的共通仪式,在周期性的重复过程中持续推动着各族民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升华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文化;在张弛有度的生产生活节奏中,维系着各民族的生活秩序和价值体系,赓续和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象征标识凝聚起共同的图腾信仰

龙图腾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贵州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强化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贵州众多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都能清晰地寻觅到龙图腾的踪迹。仡佬族毛龙节的“二龙抢宝”、镇远龙灯会的“炸龙”祈福、施秉水龙节的泼水狂欢,虽然形式各异,但都共同传递着对风调雨顺的祈愿。龙图腾的统一性与节俗的多样性,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特质,更将共同的精神信仰深深植于各族人民心中。

(三)现代化转型拓展了共有的精神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成为节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技术媒介。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了更为广阔的共有精神空间。瑶族盘王节运用AI虚拟交互与 5G 直播技术,让静态文化元素“活态”呈现,使观众通过线上平台能够沉浸式体验长鼓舞、盘王大歌,真切感受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科技赋能的创新方式,不仅保留了节庆的原真性,而且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维度,为民族交往搭建了更广阔的精神桥梁。这一创新实践印证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让传统节庆在科技赋能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载体。

三、节庆文化深化了贵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共鸣

(一)多元共生的民族关系图景

在苗族鼓藏节、布依族“三月三”等民族节庆中,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欢庆场景,生动诠释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共生关系。具体表现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形成“文化供给——技术反哺”的互动机制—— 少数民族文化为贵州文化生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如苗族银饰、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族则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如短视频平台、VR 展示)助力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少数民族之间通过节庆互访(如彝族火把节邀请布依族铜鼓队表演)形成“文化互鉴循环”,让民族文化瑰宝在交融中愈发璀璨。这种多元一体格局,既是贵州“山地文明”长期演化的成果,也为新时代构建民族关系示范省提供了实践范式。

(二)“四个与共”的理念浸润

“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深刻阐述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利益、精神、安全和文化共同体,最终汇聚成紧密相连、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节庆活动通过宗教性、政治性或历史性活动,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民众聚集在同一时空之下,让各族同胞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缅怀祖先的功绩、追溯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从而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烙印在各族人民心中,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新时代贵州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美篇章。

(三)“五个认同”的情感升华

在贵州众多热闹非凡、充满活力的节庆活动中,各民族人民共同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和辉煌成就,共同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画卷,共同凸显中华文化的历史源流与独特魅力,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共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地区的蓬勃发展。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认同,激发了贵州各族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共鸣,有力推动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贵州实践。

结语

贵州节庆文化生动诠释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从镌刻历史印记到丰富交往实践,从传承文化基因到巩固精神纽带,再到深化情感共鸣,它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开展节庆活动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意义深远。贵州应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节庆创新发展,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 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