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春风轻轻掠过邕江的水面,泛起春的涟漪,春阳的暖意逐渐攀升。红似火、粉如霞的三角梅簇拥成团,一簇簇慷慨而热烈地绽放着,攀附在街巷的各个角落中。邕江两岸的木棉树高高挂起满枝殷红,硕大而张扬的花朵,如同被点燃的火炬,点缀在邕江两岸的天际线。江畔歌声悠悠,人们身着绚丽璀璨的民族服饰,与邕江的美景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宣告着广西三月三这一盛大节日的来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采访,我试图解锁“三月三”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密码与时代印记。
文化传承,弦歌不辍
来自南宁师范大学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陆子君同学是壮族人,对“三月三”有着深厚的情感。她告诉我们:“在壮族文化里,‘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源于刘三姐反抗财主殉情的传说,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陆子君回忆道:“小时候最期待‘三月三’,妈妈会带着我上山采摘红蓝草、蝶豆花,制作五色糯米饭。家家户户都会穿上民族服饰,聚集在空旷的场地,用歌声传递情感、交流思想,热闹非凡。”
在南宁民歌湖,我们看到了“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开幕式的盛大举行。舞台上,形式不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轮番上演,热火朝天。舞台下,观众们如痴如醉,呼声和掌声此起彼伏,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在壮乡大地上,“三月三”早已超越了时间的界定,不再是日历上的符号,而是成为壮族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寄托,传达着人们对于故乡的深情厚谊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民族团结,同心筑梦
来自南宁师范大学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何茜琦同学,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汉族少女。“第一次过‘三月三’是在小学,我的壮族同学邀请我去他家做客。那天,他和他的家人们教我制作了五色糯米饭,看着洁白无瑕的糯米在植物汁液的浸润下幻化出斑斓的色彩,对于幼时的我而言,这无疑具有着神奇的魅力。他的家人还教我跳竹竿舞,虽然一开始总是踩不准节奏,总是被竹竿夹到脚,但大家的笑声让我很快融入其中。自此以后,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我都遵循着壮乡的传统习俗,一同庆祝这盛大的节日。”何茜琦向我们分享她和“三月三”的故事。
在何茜琦的眼里,“广西三月三”早已超越了普通节日的范畴,化作了民族情感交汇融合的一座桥梁。那些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宛如一颗颗珍贵的文化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于时光流转间不断焕发新生机,共同绘制出一幅广西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绚丽图景。
节庆经济,活力奔涌
“现在的‘三月三’,早已不是单纯的民俗活动,而是文旅消费的‘黄金档期’。它就像一张名片,让桂林的旅游淡季升温。过去大家认为春季不适合游桂林,如今三月三节庆与自然风光融合,形成独特吸引力。以阳朔为例,当地推出“三月三·漓江山水音乐节”,邀请知名乐队与本土歌手同台,吸引各地乐迷。作为桂林人,我既是‘三月三’的参与者,也是家乡发展的见证者。”来自南宁师范大学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张子吟同学说,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她的故乡。今年“三月三”,桂林举办系列特色活动,涵盖多领域,充分展现了当地的民族风情与地域魅力。
桂林市区同样热闹非凡。王城景区推出“壮族服饰体验+非遗展示”活动,吸引众多游客互动;东西巷举办“三月三”非遗潮玩大集,汇聚特色商品,每日的人流量处于高位,带动周边行业增收。从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今年“三月三”,桂林接待游客量大幅攀升,旅游总收入跨越式增长。亮眼成绩源于对文旅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结合,打造特色活动,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广西三月三,恰似一幅斑斓多姿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西三月三,不仅是八桂大地上的一首春日赞歌,更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无限憧憬的真实写照。展望未来,广西三月三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必将持续绽放光彩,为广西的繁荣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