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广西三月三火爆出圈,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广西持续开展“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通过创新文化形态、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民族交融和对外交流等方式,全力激发传统节庆新活力、传承发展民族文化,逐步打造出各族人民共享共乐的节日盛会与文化旅游品牌。广西三月三,不再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民族节庆,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级文化IP。
以2025年3月31日上午在南宁市民歌湖举行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开幕式暨“四季村歌”活动启动仪式为例,不但融入了机器人穿壮锦跳“科目三”这种充满科技感的新奇元素,还有东南亚风情水上市集带来的跨国文化体验,更通过“四季村歌”活动和全国联动,成功让民族文化走出小众圈子,实现破圈传播。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推动下,“三月三”不再是单一的民俗活动,而是发展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文旅品牌。
品牌要升级,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创新性转化。在广西三月三的各种活动里,这样的创新随处可见。比如壮锦,这一广西民族文化瑰宝,借助AI生成技术,其独特纹样被制作成大量数字藏品,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关注,购买人群中25(-(35岁用户占比大幅提升。在科技助力下,活动参与方式也有了新变化。在广西科技馆,磁悬浮绣球装置让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这些创新,成功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新的文化资本与消费场景。
“三月三”的品牌影响力,转化成了经济发展动力。2025年,广西以“AI尚33巳巳焕新”为主题推出“33消费节”,聚焦“人工智能+消费”、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货潮品、文娱旅游等消费热点,将开展6大主题超千场次“商文旅”融合促消费活动,倾力打造广西三月三消费盛宴。“非遗工坊+跨境电商”模式更是让壮绣等产品走出国门,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
“山水相连文明互鉴”。“三月三”这一独特节日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在第三届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汇聚中国与东盟国家非遗瑰宝——越南北宁官贺民歌、马来西亚传统舞蹈、广东英歌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外传统文化同台绽放。这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
“三月三”的华丽转身,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三点重要启示:首先,要平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利用数字化技术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也要通过特色场景保留文化的原汁原味;其次,要融合本土与全球,把本土文化符号融入国际时尚潮流,同时强化区域文化认同;最后,要兼顾传承与创新,在传承文化内核的同时,不断挖掘新的文化表达形式和商业运营模式。这种治理智慧,让“三月三”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节庆,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范例。
当无人机在青秀山夜空绘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光影图腾,当元宇宙歌圩吸引世界各地的用户共唱经典山歌,“三月三”已然成为广西耀眼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边疆治理的生动例证。它有力地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让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呼应;边疆地区的发展需要深入挖掘自身文化根脉,寻找独特的发展密码。这场延续千年的歌圩,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