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掠过喀斯特山峦,携着糯香与山歌的韵律,将广西特有的“三月三”染成五彩斑斓的模样。在这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里,南宁师范大学校园里绣球飞舞、糯香阵阵,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正徐徐展开。那么,青春视角里的古老歌圩又是怎样的呢?乘着三月的风,让我们一起探寻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五色糯米饭香满校园
3月25日下午,南宁师范大学食堂飘出阵阵清香。六位身着壮族服饰的食堂阿姨正手把手教学生制作五色糯米饭。“红蓝草要揉出汁水,枫叶得煮三遍才能上色。”李阿姨边说边示范,她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翻动着浸泡中的糯米,水渐渐染成深紫色。
来自南宁师范大学2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龙影秀同学盯着变色过程直呼神奇:“原来五色糯米饭是这么上色的,居然不用任何添加剂,全是纯天然的颜色!”来自南宁师范大学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韦欣同学趁机科普:“黄色代表阳光,紫色象征紫气东来,白色则寄托四季平安,每种颜色都有美好寓意。”
当被问到做五色糯米饭有什么感想时,来自南宁师范大学2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龙影秀同学补充道:“作为一个广西人我还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五色糯米饭,感觉有些惭愧,同时也非常开心,一开始有点小担心怕自己做失败了会很难吃,但在饭堂阿姨的帮助下我的糯米饭制作得非常成功,味道好极了,我兴奋地分享给身边的好伙伴一起品尝。”食堂外,等待体验的学生排成长龙。李阿姨擦擦汗笑道:“以前怕手艺失传,现在看孩子们这么积极,我就放心了。”夕阳透过窗户,将五色糯米和青春笑脸都镀上了温暖的光晕。
外地学子惊叹广西三月三
“来广西前,我以为‘三月三’只是个‘多放两天假’的普通节日。”来自南宁师范大学23级教育学专业的闫锦锦同学在采访中坦言。她的认知转变发生在去年学校举办的三月三传统活动——来自山西的她得知“三月三”源自纪念壮族始祖布洛陀、歌圩传统已延续千年时,立刻报名参加了各项活动。“以前只在网上看过广西三月三的竹竿舞和民族服饰,当我穿上壮族服饰跳着欢快的竹竿舞时,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个节日的魅力远不止于放假那么简单!我太喜欢跳竹竿舞了,那清脆的‘哒-哒-哒’声配着舞蹈的节拍简直浑然天成,真希望有朝一日我山西的朋友也能来广西体验一番!”
记者采访了20名在南宁师范大学读书的非广西籍学生,超六成表示此前对“三月三”的认知仅停留在“少数民族节日”和拥有法定节假日上,而“三月三”的一场校园文化体验彻底刷新了他们的认知:“原来对歌是古代壮族的‘相亲大会’!”“五色糯米饭是用植物染料染的,简直是舌尖上的化学实验!”来自于南宁师范大学23级教育学专业的欧雁玲同学说道:“我要让湖南老家的朋友们看看,这比网红打卡地酷多了!”
铜鼓声里传唱青春山歌
“以前只知道三月三是个热闹的节日,直到参与校园活动,才发现每个细节都有深意。”来自于南宁师范大学22级历史学专业的胡斌同学一边准备给糯米染色一边感叹。在南宁师范大学三月三文化周期间,像他这样重新认识这个传统节日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在整理采访素材时,一组数据令人深思:参与三月三活动的学生中,92%(表示愿意成为文化传播志愿者。这个数字或许就是对民族传统节日最好的未来注脚——当年轻人不仅作为旁观者,更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富有创意的创造者时,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便真正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应该开发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南宁师范大学24(级计算机专业的李慧彤同学建议,“比如结合VR(技术还原传统歌圩场景,让年轻人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文化魅力。”南宁师范大学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杨宇同学则提出:“可以把铜鼓纹样做成系列文创,融入现代设计元素,通过潮玩、饰品等载体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当最后一缕山歌的余韵消散在夜色中,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却远未结束。在南宁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三月三的传承正在如火如荼地书写着全新的篇章——它不仅是绣球与铜鼓的古老记忆,更是AI(技术精准复原的悠扬古调,以及多语言交织演绎的灵动山歌;不仅是老一辈手艺人的坚守,更是年轻人熟练运用VR(技术、玩转直播平台,为传统注入鲜活力量的创新实践。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浪潮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今,这条文化之流正携着五色糯米的清香、铜鼓的震颤和青春的创意,以磅礴的气势奔涌向更广阔的天地。当来年三月春风再起时,我们必将见证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璀璨火花,让传统在现代青年的创新中延续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