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中越边境仅500米的茅坪村,界碑上的红漆在夕阳下熠熠生辉,62岁的村支书胡昌明向调查组讲述了一段跨越四十载的共同体记忆。20世纪80年代,中越尚未正式勘界,界石成了双方边民矛盾的焦点,村民遇到越南边民移动界石的情况,立刻返回村里奔走相告,村民当天就将界石移回原位。后来,茅坪村的汉族、苗族、彝族的青年们自发集结,组织了巡逻队,白天巡逻,晚上背着被褥、带着干粮,在界石旁安营扎寨。月光下,不同民族的方言交织着巡逻的脚步声,苗族的银饰与彝族的披毡在风中晃动,晃动的火把照亮了界石上的红漆字。
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同样处于中越边境上,在这里,熊光泽一家三代守边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们用三代人的青春和热血,不仅守护着国境线的安全,更传承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熊光泽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祖国边境线的事迹,既是爱国主义在个体身上的具象化,更是许许多多边疆人民为防边固边主动奉献的缩影。20世纪70年代起,当地众多边境村小组都组建了民兵队伍,罗家坪村也成立了民兵巡逻队。现在,罗家坪村民兵巡逻队有14名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代人。村里实施了家家悬挂国旗的“红旗飘飘”工程,同时,还统筹组建了党员义务巡逻队,他们定期开展边境值守巡逻活动,在祖国的边境线上,牢牢守护着祖国国土,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贡献力量。
现在,罗家坪村被列为县里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多人前往参观、调研、举办夏令营等。熊光泽依旧坚守在巡边的岗位上。现在,他和村里的民兵巡逻队一起,分工协作,巡边固防、打击走私、防止偷渡等。熊光泽还受邀到学校、部队、乡镇机关等讲述自家的守边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云大学子们沿着边防线探访,聆听界碑旁多民族村民的守护故事,他们深深感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化作了脚下坚实的土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蓬勃生命力,深深扎根于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之中,在边境线上绽放出璀璨光芒。他们都用平凡的行动,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为各族同胞创造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激励着学子们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