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云南大学 - 《云南大学报》

发挥民族学学科优势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2025-04-30     浏览(48)     (0)

云南大学师生在云南开展田野调查,前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茅坪村和罗家坪村,深入了解边境村寨各族人民共同守护国土和民族团结的故事。云南大学充分利用民族学学科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实践取得新成效,为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理论支撑。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融入课程教学,打造了一系列素质选修课。


云南大学师生开展田野调查,在德宏州西山乡营盘村景颇族调查研究基地合影。2024 年暑假和 2025 年寒假期间,首届云大—清华联合暑期田野营马关组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团队先后前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深入茅坪村和罗家坪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深入了解生活在边境村寨的各族人民共同守护神圣国土、书写民族团结篇章的动人故事。   茅坪村地处马关县都龙镇南边,其东、南均与越南接壤,村委会距离茅坪国门仅 1 公里。茅坪国门始建于 1942 年,是中越边境云南段唯一留存的石砌国门,它见证过马关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顽强抵抗日军入侵的历史。作为一个汉、壮、苗、傣、侗、回等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抵边村,茅坪村以“守边固疆+开放共融”双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村民们通过自发参与巡边等方式,以最朴素的行动诠释“铸牢”二字的分量——既是国土安全的物理屏障,更是民心交融的精神长城。

云南大学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民族学学科优势,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科研等维度出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理论支撑。

云南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为依托,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华文明基础、历史基础与现实基础,结合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深入研究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知识基础,从理论上阐述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范畴、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云南大学先后获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项,形成了多篇以云南经验为内核的咨询报告。云南大学还结合云南经验,研究与编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上报国家民委作为衡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系。学院师生还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相关原创性论文40余篇。

在丰硕的科研成果基础上,云南大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融入课程教学,打造了《中华民族文化概论》《中华民族发展史纲要》《中国民族史》《中华民族风俗文化》《中华民族节日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说中华民族史》等全校性素质选修课。

教学实践探索结出了丰硕果实。比如,“课堂革命五维育人——民族学新文科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22年云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的民族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获我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华民族文化概论》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等。云南大学充分发挥民族学相关专业广泛开展田野调查的特点,把学校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目前,云南大学已与红河州、怒江州、丽江市、大理州、西双版纳州、玉溪市、昆明市等州市的少数民族世居地区建立了10余个田野调查基地,组织师生利用假期,围绕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与整理云南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历史经验与当下实践,为服务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