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培训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于我而言,恰似儿时渔村夜空的星群——虽知星河璀璨源于众星辉映,却不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参加这次培训,仿若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内涵的多维之门。
培训途中,美食成为解读文化交融的独特密码。在厦门,沙茶面浓郁醇厚的香气,瞬间唤醒记忆深处母亲用黄鱼熬制的面汤。原来,这道闽南特色美食的原型远渡重洋来自东南亚,经先辈改良后落地生根,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符号。这让我联想到渔村新开的川菜馆,老板将宁波咸蟹与麻辣火锅大胆融合,创造出别具风味的“海鲜麻辣烫”。
在漳州古城小吃街,白族阿姐将云南鸡枞菌油与漳州卤面巧妙结合,让不同地域的食材碰撞出惊喜。这些美食的交融,不仅是味觉的创新,更是多元文化相互接纳、共生共荣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共同体绝非是消解差异的熔炉,而是保留个性、孕育共性的艺术调色盘,恰似交响乐中各乐器各司其职,共同奏响和谐乐章。
在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我深刻感知到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共鸣。触摸华为昆仑玻璃时,冰凉坚硬的质感,让我想起核电站探照灯的光芒与渔村桅杆的坚韧。这看似现代的科技成果,其防刮技术改良自航天材料,抗压性能竟与历经海水淬炼的渔网绳异曲同工。
在海洋科普馆中,宋代砗磲贝壳的天然纹路,与港珠澳大桥的防碰撞设计遥相呼应;古人观察砗磲预测潮汐的智慧,被现代工程师转化为桥梁抗震的数字模型。鮟鱇鱼发光器、海螺对数螺线,分别为深海探测与潜艇设计提供灵感。大湾区一号轮船的鱼眼舷窗,既传承着先民观鱼洄游开辟航线的古老智慧,又融入现代抗台风科技。从古老的海螺测潮到现代核电站的精妙设计,中华民族的海洋基因在时光流转中生生不息,56个民族对海洋的深情早已凝聚成向海图强的磅礴力量。
从深圳到家乡象山,我见证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各民族携手奋进的壮丽画卷。在深圳莲花山公园邓小平铜像前庄严宣誓,深刻领悟到改革开放是56个民族共同书写的发展篇章,共同富裕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站在莲花山巅俯瞰福田CBD,玻璃幕墙的倒影中,我仿佛看到家乡石浦港的繁荣景象。四十年间,蛇口渔船在改革春风中转型上岸,我家也因象山港核电站建设,通过提供配套服务实现增收,母亲账本上的“核电房租”,正是各民族在东海之滨团结奋斗的有力见证。在白马市场,壮族商户以侗族大歌的复调智慧优化库存管理,将哈萨克族畜牧区块链与闽南茶商智能合约有机对接,充分展现出多元文化在商业领域的协同创新。走进厦大与深大校史馆,从1956年的“边疆语言特训班”到2023年的“民族算法”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清晰可见。彝文典籍占星图谱与卫星轨道计算,闽南潮汐口诀与区块链技术,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交融,昭示着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升华。
重返青海民族大学,培训中的所学所感愈发清晰。姚继荣老师讲述的苗绣纹样与青铜器铭文的符号同源,鄂伦春族桦皮船的纹理与现代集装箱工艺的结构相似,让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追求单一化的统一,而是让每个民族的特色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独特光彩。在改革开放展厅,泛黄的特区建设蓝图与苗绣星辰纹样并置陈列,生动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紧密关联——文明的传承不是简单的覆盖,而是让历史基因持续焕发活力,成为创新发展的源泉。
此次培训,让我得以在亲身经历中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它既蕴含在苗绣的一针一线、鄂伦春桦皮船的悠悠波纹中,也镌刻在特区建设者的奋斗足迹、巨轮破浪的航迹里。(郑晨曦 白族 浙江宁波人 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2024级生物科学拔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