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民族大学校报》

架起湾区发展之梁 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作者: 色愁多杰    
2025-05-15     (0)


站在港珠澳大桥下,我仿佛听见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这座横跨伶仃洋的钢铁巨龙,用55公里的身躯将粤港澳三地紧密相连。当邮轮从桥底穿行而过,仰望着双向六车道的桥面如巨龙腾空,桥墩如定海神针般扎根海床,我的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震撼。这座承载着世界级技术突破的超级工程,不仅破解了海底地质复杂、海洋环境恶劣等世界难题,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

作为来自平均海拔4000米的玉树地区的学生,我深知家乡与东部沿海的发展差距,特别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带来了多元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地区发展理念,深圳正是沐浴在改革开放精神下的一处标杆。青海地域广袤,但地处偏远,我们离苍穹最近,却离大海最远,有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参加这次培训班的原因。就像港珠澳大桥一样,它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丰碑。当看到桥面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我仿佛看见三地人民携手共进的身影,听见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

港珠澳大桥的雄姿,让我对“翻译”二字有了全新理解。老师曾说:“翻译要像造桥,既要架通语言,更要连通人心。”作为藏汉翻译专业的学生,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当好政策法规的传播者,更要成为民族文化的摆渡人。

我的家乡玉树州囊谦县,珍藏着国家级非遗“卓根玛”。这种融合豪迈唱腔与独特舞姿的艺术形式,承载着高原儿女的千年智慧。我计划通过短视频平台,用精准的汉藏双语翻译,将“卓根玛”的韵律与故事呈现给世界,要让更多人看见:在雪域高原的湛蓝天空下,不仅有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璀璨的民族文化正在焕发新生。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在校期间,我刻苦钻研汉藏公文翻译,始终牢记老师“翻译要公正客观,政策传达要准确无误”的教诲。未来,我希望能回到家乡工作,发扬民大学子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用接地气的语言将党的好政策翻译成牧民听得懂、能接受的“贴心话”,肩负起青年人应尽的责任与担当。

当港珠澳大桥的桥墩深深扎根海底时,我仿佛看见无数基层工作者正在祖国母亲的怀抱播撒团结的种子。作为高原的孩子,我愿做这样的“桥墩”:在政策落实的最前沿,用专业能力架起沟通之桥;在文化传承的第一线,用青春热血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港珠澳大桥的奇迹,印证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彰显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明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像大国工匠般锻造过硬本领,更要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更加坚定这样的信念:当56个民族像大桥的桥墩般深深扎根,当每个个体的奋斗汇入时代洪流,中华民族的脊梁必将挺立得更加刚健!让我们携手架起发展的桥梁,筑牢团结的基石,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答卷!(色愁多杰  藏族  青海玉树人  藏学院2023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