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乘坐高铁,踏上前往深圳的路途时,“中国速度”不仅是风驰电掣的体验,更是国家经济腾飞的生动写照。在深圳,我能感受到改革开放那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更加深刻地感悟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丰富内涵,这种精神正是激发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的动力之源。
在深圳“三天一层楼”的速度里,见证了五湖四海建设者的团结协作。高铁架桥、钢铁丛林里浸透着工人的汗水;繁华都市、市井街道上都是怀揣梦想的打工人,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氛围让我明白:深圳的崛起不仅是政策红利的结果,更是民族团结汇聚成的强大合力——当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任何发展奇迹都有可能。
在我的家乡广西大瑶山,瑶族药农与壮族稻农联合成立的“民族生态合作社”,正在用实践诠释着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是文化共生。我们把瑶族“盘王节”的舞蹈改编成旅游演出,壮族把三月三歌圩融入瑶族织锦进行展示,这样游客既能喝到瑶族油茶,又能体验壮族刺绣,这种“民族文化套餐”让民宿预订量增长了300%。二是技术共享。苗族青年带来的无人机植保技术,被瑶族农户改良后用于八角林驱虫;侗族的古法造纸技艺结合现代环保理念,变成了畅销的“民族风”笔记本。这些变化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当不同民族的资源、技术、文化像百川归海般汇聚,民族地区的发展才能真正打破“地理瓶颈”,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培训过程中,创新这个字眼一直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在青海海西,藏族牧民将无人机测绘技术引入草场管理,精准监测牧草长势,让传统畜牧业焕发生机;广西恭城的瑶族青年用电商直播打破地理阻隔,把深山里的月柿制成“网红”柿饼,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在云南楚雄,彝族银匠用3D建模复原“错银”工艺;傣族姑娘用短视频让慢轮制陶成为“指尖经济”。这些突破让我明白——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用科技之笔为民族特色赋能。当蒙古族的皮画遇上数字印刷,当侗族的木构建筑融入智能家居,民族地区的发展便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高架桥与科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筋骨支架”。在青海玉树,曾经牦牛出栏靠马拉人背,如今国道穿草原、电网连毡房,4G信号覆盖牧场,让冬虫夏草12小时直达西宁市场,物流成本降了40%,还引来光伏企业建设千万瓦级基地。广西靖西的壮族边民曾因山路阻隔难卖绣球,中越跨境公路通车后,满载壮锦的货车10小时便可抵达越南海防港。这些变化像纽带,把雪山与都市、草原与港口连在一起,让“偏远”成为过去式。
我的家是在207国道边上的一个小房子,曾经只是一个一层半的仓库,阁楼里住着我们一家人。记忆里,母亲操劳的面容、父亲起早贪黑的身影,早已刻进心底。国道修缮完成后,出现了一条新的公交路线,它的起始站在家的附近,终点站正是我的高中母校。父亲会骑车将我送到站点,往我手中塞上两张纸币,捏捏我的脸,然后匆匆离开。我摊开手,仔细端详这带着体温的泛黄的两元钱,深知上面凝结着父亲的汗水,更承载着全家对我的希望。两元钱,为我铺就通往知识的路,让我走出瑶山,来到民大,见识更大的世界,而我们一层半的小家,在父亲和母亲的努力下,终于变成了一栋小洋楼,这也是团结与奋斗带来的变化。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亲是一株麦子,沉默而不善言辞,扎根土地,向上生长。他用无声的坚韧告诉我:担子再重,也要坚强地扛着。仁爱孝悌不能丢,我们要学会理解人,学会关心人。而这次培训让我明白,团结奋斗是青年成长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陈晓倩 瑶族 广西贺州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4级经济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