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民族大学校报》

一句话感悟

作者:青民轩    
2025-05-15     (0)

法学院王贺(黎族):穿梭在各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之间,感受各民族深沉的历史印记。世界之窗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让我明白每个文化都有各自的历史使命和特征。

经济与管理学院吴虹烨(满族):这次厦门与深圳之行,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从厦门的桥到深圳的窗,从区域经济发展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的智慧。

旅游学院吴颖(侗族):当我细细回忆这难忘的培训之旅,才发现,每到一处欣赏的每一帧风景都是中华民族发展长卷的生动注脚:科学技术的突破、文化交融的绚丽、基础建设的奇迹,这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共同执笔书写的时代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龚祖玲(布依族):在深圳大学的交流学习,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学长学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让我钦佩,未来我会更加努力地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老师。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白雪玲(鄂温克族):在这次主题教育培训中,我所到的每一座城市、每一片土地,都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这激励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学子共同用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民族团结汇聚创新发展的力量。

教师教育学院张筱佳(哈尼族):参观海沧大桥让我深刻感受到,尽管地域不同、文化各异,但我们都在为幸福生活拼搏奋斗。海沧大桥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更见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让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外国语学院李洁(土家族):走进改革开放展览馆,看到蛇口工业区的巨变和深圳的繁华,让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飞跃式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在崛起中深思、在感恩中奋进、在团结中成长。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莫梁璇(仫佬族):听完厦门大学优秀学长学姐们的宝贵经验分享,我深受启发,也暗暗给自己制定了短期、中期、长期的学习规划。我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制定清晰成长规划,脚踏实地,昂扬进取,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龙世珍(土族):通过此次参观见学,我深刻意识到,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能因未知而退缩,应主动克服内心的恐惧,勇于尝试未曾涉足的领域。只有拓宽视野,积极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与经验。

药学院王彦芝(傈僳族):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学习之旅,让我收获满满。在这次培训学习中,我们40位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用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接下来,我将把所见所闻化为行动的力量,不辜负母校的培养和期望。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樱紫(羌族):站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我感受到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滋养。我体会到,真正的进步既需要立足本土的科技突破,也离不开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而这正是我们正在做的。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廖祖梁(彝族):这次从青藏高原到东南沿海的培训学习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让我在历史、科技与工程的交汇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交通运输事业的信念。

数学与统计学院陈红英(汉族):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我将积极践行“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知行合一中练就过硬本领,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预科教育学院马维明(撒拉族):在轮船上观港珠澳大桥,不仅让我领略到超级工程的雄伟,更让我读懂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作为来自高原的学子,我将带着这份震撼与感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不惧风雨,砥砺前行。

艺术学院杨洋(苗族):跟随带队老师踏入深圳大学,我有幸与音乐师范专业的学长进行了交流学习。恰巧,我们都有着相同的专业、相同的兴趣,这场与音符共舞的相遇让我明白:教育者的琴箱里,装着比技巧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旋律中找到共鸣,用热爱谱写未来序章。

体育学院沈泽华(怒族):这次培训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体育文化和经验。我将把这份感恩之情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和老师的培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赵维文(藏族):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在技术、管理和品质三个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收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树立坚定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扛起时代重任,在守望相助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团结奋斗中绽放青春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