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

记者缘

作者:甄瑗    
2025-04-15     浏览(49)     (0)

     从小,我就对文字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热爱。每当笔尖轻触纸张时,那些简单的方块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排列组合,最终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份对文字的敏感和热爱,让我自然而然地认为: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能够表达自我、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

     这份热爱,如同种子般深植于心,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进入江苏师范大学后,周围的同学纷纷加入了各种学生社团,他们或驰骋于体育赛场,或沉浸在音乐旋律中,或热衷于科技创新。而我,一个对体育并不擅长,对音乐一窍不通,又无缘科技类社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该何去何从呢?

     在众多社团中,我注意到了文学院自己的记者团——涛声记者团。这个团队似乎与我的文字梦想不谋而合,于是,我满怀期待地将自己的一篇作品《在升高的竹竿面前》投进了征稿信箱。这篇作品是我对成长、对挑战的一次深刻思考,我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够得到学长、学姐们的认可。

     没想到,很快我就接到了面试的电话。那一刻,我的心跳加速,既紧张又兴奋。面试的过程并不复杂,我凭借着对文字的热爱和一定的写作基础,非常顺利地通过了面试,成为了2001级记者团的新成员。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学校为了整合校内各方资源,把文学院的记者团和校报记者团合并成立大学生通讯社,主要给校报供稿。这一变化让我意识到,要想在记者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于是,我决定利用暑期时间去报社实习,积累经验。

     那年暑假,在父母的帮助下,我进入了无锡日报社实习。这里,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我即将面对挑战和考验的战场。报社总编把我安排在薛蕾老师身边,她个头不高,快40岁了,波波头显得很是干练。她的笔名有两个,一个叫温文,一个叫尔雅,因为她欣赏温文尔雅的人,而当时她还单身,她说她正在寻找那个温文尔雅的另一半。

     薛老师跑的是市政协、教育、金融保险这几个板块,作为报社的主力军,她每天的采访任务繁重而紧张。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忽视我这个实习生。从第二天起,所有的采访她都带着我,让我有机会亲身参与新闻采写过程。甚至于后来凡是有通稿的活动,她都直接派我去会场,让我独立承担采访任务。

     最初我晕车很严重,一上车就吐得昏天黑地、面色惨白。后来,天天坐车,我逐渐可以坚持到下车再吐。从上车就吐,到慢慢坚持可以不吐,再到后来不适感越来越轻,最后一周我在车上已经可以和薛老师讨论稿件了。这一个半月,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素质,更让我在新闻采写业务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薛老师的指导下,我懂得了所有采访都必须去第一现场,必须和新闻事件的主人公面对面交流。因为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能写出真实可信、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其实除了教育,市政协和金融保险领域我都很陌生,但因为写稿需要,我就得自己多了解一些政协在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的职能,原本以为银行就是办理存取款,其实银行对于国家经济的调节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有监督管理职能,这些也都是在写稿中慢慢积累和了解到的。

     我逐渐意识到,记者可不仅仅是写作能力好就能胜任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新闻线索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报道。同时,记者还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和迅速行动的能力,俗称手脚快,以便在第一时间抵达新闻现场(脚快)、第一时间发稿(手快)。

     然而,作为一名实习生,我并没有机会去体验社会新闻板块的采访工作。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因为我知道,社会新闻采写是记者工作中最具挑战性和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要求记者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能够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这些经历,对于一名记者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实习中收获颇丰。开学返校之后,我无论是校园新闻的采写还是通讯侧记的深挖,亦或是配发评论员文章,相较实习前,都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薛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是她让我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如何用心去倾听每一个故事、去感受每一份情感、去传递每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