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

火熄上方谷

作者:木易    
2025-04-15     浏览(177)     (11)

     《三国演义》第103回的上方谷之战,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六次北伐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以弱势兵力将司马懿大军诱入山谷,以火攻之术将其逼入绝境。然而,就在司马懿父子即将葬身火海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灭烈焰,令这场精心设计的谋略功亏一篑。谷中浓烟未散,诸葛亮立于山巅,面对苍天发出“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悲叹。这一幕,不仅是三国历史的经典瞬间,更成为后人解读命运与人生的隐喻。

      年少时读此段,多醉心于诸葛亮的智谋与战局之奇诡。他能在兵力如此悬殊的劣势下,以火攻之术扭转乾坤,几乎完成以弱胜强的奇迹。彼时心中唯有对“神机妙算”的赞叹,对结局的遗憾不过是一句“天公不作美”的轻叹。而立之年再读,却蓦然惊觉:这场雨不仅是天象之变,更是命运对个体意志的无情嘲弄。诸葛亮穷尽一生匡扶汉室,却在距离成功咫尺之遥时被天意击溃。那份“人力终有尽,天命不可违”的无力感,恰如中年人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挫败——精心筹划的事业、苦心经营的关系,可能因一场意外而付诸东流。正如网友所言:“上方谷的雨,还了赤壁的东风。”历史的因果循环中,个体的挣扎显得如此渺小。

      然而,对同一段历史的解读,往往因观者心境而异。记得刚认识妻子的时候,她到我家里找我,当时我正好在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正好演到了诸葛亮即将过世的那一段。电视里,诸葛亮正在病榻上向长史杨仪交代蒋琬、费祎为继任者,杨仪追问“费祎之后何人”,丞相默然摇头,仿佛在说蜀国后继无人了。正当我看着这段出神,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的时候,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妻子一副略显不解的模样看着我,说道:“都有两任接班人了还不知足吗?为什么还要感叹后继无人啊?我觉得都能找到两任接班人,他应该高兴才对。”妻子是个生性豁达的理工女,对待文学作品一直是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但被她这么一提醒,突然发现确是如此,同样的一个桥段,在她的眼里不只是不应该悲伤,甚至值得庆祝。

      上方谷之火因雨而熄,看似偶然,却暗含必然——蜀汉国力衰微、粮草不济的困境,早已注定北伐难成。上方谷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其映照了人类永恒的困境:追求完美与接受缺憾的角力。青年时,我们笃信“人定胜天”,将遗憾视为暂时的挫折;中年后,方知有些目标终其一生难以抵达。但若因此陷入虚无,便辜负了生命本身的丰盈。

      面对遗憾,与其沉溺于“如果当时”,不如学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他在丞相死后并未执着于北伐,而是休养生息、稳固内政,为蜀汉延续了数十年国祚。人生如棋,落子无悔;真正的智慧,在于看清局势后选择最优路径,而非执念于“必胜之局”。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其价值不仅在于讲述权谋与征伐,更在于为后人提供一面观照内心的镜子。上方谷的雨,浇灭了诸葛亮的北伐梦,却点燃了后世对命运与选择的思考。当我们为丞相的遗憾扼腕时,何不反观自身:是否因过度追逐某个目标而忽视了脚下的路?是否将一时的挫败等同于人生的终局?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个体的得失终将湮没于时光之中。但那些关于勇气、智慧与豁达的故事,却如星火般永恒闪烁。或许,真正的“天意”从未苛待世人——它给予我们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结局,而是在遗憾中孕育希望、在局限中寻找超越的可能。正如暴雨后的上方谷,焦土之下仍有新芽萌发;人生逆旅,亦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