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定法,因时而著、为事而作,可谓因人而异、因势而变。在新时代,回望党的历史上屡屡强调的文风问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学风、党风、政风问题,本质上就是作风问题。
一直以来,改进文风与改进作风都是一体推进的。从延安整风运动,到中央八项规定,改进文风是一以贯之的首要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将一军”,继《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之后,毛泽东同志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剑指党内存在的老八股、老教条和洋八股、洋教条,形象列举、痛加贬斥“八大罪状”,由此拉开了整顿党内文风的序幕。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的“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刀刃向内、力挽狂澜,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出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其中一条就是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对于文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而且身体力行。早在浙江省主政期间,就发表《文风体现作风》一文,强调“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到中央工作后,更是带头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告诫全党“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
新闻媒体是理论宣传、政策宣讲的主阵地,也是群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窗口,更应注意文风问题。所谓“文以载道”,旨在教化世人。面向人民群众搞宣传、作报道,就要用人民群众能听懂的话,用“大白话”讲好“大道理”。怎样搞好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曾叮嘱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涵盖了新闻从采访到写作的全过程。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从“四力”着手,亦可见改进文风之道。
增强脚力检验作风,关键是深入基层、心系群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做宣传工作的人,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只有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料。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一味地待在办公室,只能是“闭门造车”。俗话说得好,“办公室里没有新闻,只有绯闻”。只有基层的经验最丰富、群众的语言最生动,登报刊文要经得起群众检验,就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取材、向群众取经,学老百姓的话,讲好家国事,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入脑入心。增强眼力事关党风,核心是立场坚定、明辨是非。党和政府主办的新闻媒体,坚持姓党是首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新闻舆论战线的同志不是自由职业者,不是自由撰稿人,而是党的事业的一分子”,要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搞清楚为什么人写,向什么人讲,是新闻宣传的首要问题,也是增强眼力的第一步。特别是在信息激增的时代,如何从千言万语中提炼信息、从只言片语中发掘内涵、从胡言乱语中辨别是非,直接考验新闻工作者的眼力。如果心里不装着“一杆秤”,做不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就会深陷信息漩涡之中,让内容支离破碎,让思想无处可循,难以形成有价值的新闻,难以写出反映时代、反映人民呼声的好作品。
增强脑力考验学风,重点是开动脑筋、多思多想。“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一言道尽文章创作的哲思和艰辛。谁曾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每个人只要动动嘴,瞬息之间就能成文,似乎人人都是曹子建,都能“七步成诗”。实则,单纯依靠人工智能形成的文章,只是海量数据的简单集成、叙事逻辑的简单罗列,看着更像是没有思想的“新八股”,读来也乏味至极、无甚用处,只会贻害无穷。如果新闻工作者像这般简单拿来、不加思考,就只能是文字的搬运工,而不是思想的搬运工。站在时代风口,再看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华报》的题词,也只有“多想”二字而已。虽然依托人工智能是今后文章创作的必然趋势,但人工智能毕竟不能代替自己开动脑筋。
增强笔力体现文风,根本是言之有物、有的放矢。文风好坏怎么评,言之有物第一条。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改进文风,第一反对的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老话讲“言有尽而意无穷”,好的文风就该如此,文章可短,但意韵要长,新闻报道也不例外,而且更要“删繁就简三秋树”,能三言两语说清的绝不拖泥带水,能用短小篇幅阐明的绝不绕弯子,用有限的篇幅阐述深刻的道理哲理。但一味求短,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做法。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比喻作文章,新闻宣传尤其需要有内容、有意义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就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作者为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