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
从白居易的“太微星斗拱琼宫,圣祖琳宫镇九垓”到吕岩的“万象森罗为斗栱,瓦盖青天”;从朱敦儒的“吸尽金波,醉朝天阙,斗班星拱”到卢熊的“琼户璇题玉为牖,朝暮白云栖拱斗”,数代风流名家的诗句中都有“斗”与“拱”的意象,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而古建筑又远不止于斗拱。接下来,让我们从结构形制到工艺技术再到社会功能,一起学习如何阅读古建筑。
美:结构形制与工艺技术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圆明园、颐和园,都是古建筑的典范。我们身处的燕园,同样是古建筑的代表。然而,合院、木构等都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许多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建筑形式。例如,古罗马的多莫斯式住宅与中国的四合院布局基本相同,而欧洲很多居住建筑也大量使用木构。
那么,中国建筑的特色何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其实在于其统一的结构体系。从汉代到明清,宫殿、寺庙、学府和民居的结构虽然大小不同,但基本的结构形式相同,整体纳入同一体系,并通过体量、构造的差异性划分区分等级,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划分。建筑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社会秩序的体现。
《营造法式》中所谓“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其逻辑是,建筑是制度体系,是伦理纲常,每一座房屋都需要代表和对应着等级和次序。就连皇帝也不能标新立异、随心所欲地突破这套制度,任何建筑都需要在同一构造体系法则下搭筑。建筑分台基、屋身、屋顶三段,从结构形制上看,明清之前的建筑,柱子往往向房屋中心倾斜,以增强稳定性。随着技术的进步,柱子的设计逐渐变得直立,房屋的结构也趋于平直。
斗拱是古建筑中重要的结构元素,通过支点的设计,既稳固了柱梁交接,又使屋檐能够延伸得更远。斗拱的组合和层数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也代表着建筑的等级和身份。随着历史的发展,斗拱的比例逐渐减小,到了清代,斗拱的装饰性和象征性愈发明显。
从工艺技术上看,古建筑的材料选择和工艺技术直接影响其结构和美观。通过对材料的识别,我们可以了解古建筑的构造。例如,宋代建筑大量使用松木,而在结构支点上则使用槐木,因为松木易于加工,而槐木则更为坚固。金元北方部分地区杨木的使用成为主流,这是因为松木的稀缺和杨树易于人工种植的特性,反映了古建筑材料、结构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每一道加工痕迹都能揭示出古代工艺的细节,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工具使用。木构交接多使用榫卯结构,但值得注意的是,屋面椽望需使用大量钉子得以稳固,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通常对传统木构建筑的印象。
魂:社会功能与民族气质
古建筑的核心功能是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们不仅是供人居住的空间,更是社会活动的场所。例如,大同的善化寺,作为一个礼拜的场所,其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使用功能。古建筑的构造和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其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建筑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对物质遗产的维护,更是对文化和礼仪的传承。对建筑的保护应当与其社会功能相结合,确保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
同样,古建筑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乎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的 1930 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在风雨飘摇的中国大地上寻访、测绘古代建筑,理清了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流变。
抗日战争爆发后,营造学社从北京辗转长沙、昆明、李庄,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仍在进行古建筑的调查与研究。1944 年,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复刊,其第七卷所有的文字、图片均为手写,在复刊词《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梁思成写下了许多今天看来仍然发人深省的观点。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的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要能提炼旧日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梁思成阅读古建筑,读出了唐代的豪劲、宋代的醇和、明清的羁直。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行为、性格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建筑气质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要建立对建筑质感和性格的认识,理解千年来流传的建构的两种精神——结构精神和场所精神。
古建筑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我们需要理解建筑与人、社会、思想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为古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是过去的遗存,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它们的发展脉络承载着人与社会、思想与情感。通过对古建筑的品读,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中国人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提炼出中国建筑的美与魂、神与意。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本文由校报记者杨奕萌根据“博雅人文讲堂”上的讲座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