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作者:王伊婷    
2025-05-14     浏览(52)     (0)

作者在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取得成果,通过对模式模拟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全球变暖对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的影响机制。论文将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ClimateChange。他一直以自己的热泪和年轻的状态不断学习探索海洋奥秘,以期成为海洋强国的领军人物。


我在泰山脚下的小城中长大,七年前离开故乡的山,抵达青岛的海,这一场初心与抱负像是赶赴了一场山海之约。我的学术生命也在七年间完成了一次蜕变——从背负梦想的象牙塔里的学生,成长为用数据解码海洋与大气“对话”的研究者。

初入校园时,我深知大学是知识的圣殿,要有一番作为,就要用知识武装自己,把学习当作一名学生的首要任务。我从来都清楚自己不是最聪明也不是最优秀的那个,所以在知识与世界面前永远保持着虔诚的态度与鲜活的渴求状态。但其实在刚刚接触专业课时,我也有过对专业未来方向的迷惘:我认识的优秀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理想、有对未来清晰而美好的规划,这让我觉得自己淹没在 21 世纪拥挤的人才洪流中了,被人推着、挤着、牵着往前走;我学习了海洋科学这个专业,那我以后的方向在哪里?海洋广阔而深邃,那相伴产生的学科自然是繁多而细致……带着我一步步走出困境的,是专业课上的每一位老师。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我认识了更多优秀的老师,他们也曾像我们一样在大学中汲取知识为海洋的未来而奋斗,如今他们在讲台上,又为海洋撒下希望的种子。我想,或许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庸人自扰,我们见过的这些老师,在给我们讲授或解答疑惑时,流露出更多的是对自己所拥有知识的坦然与自信。“不驰于空想 , 不骛于虚声”,我想我应该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增加我的知识储备,并将知识内化,弄清自己的选择范围,了解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最终慎重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想,全是问题;做,都是答案。我认真学习每一门基础课与专业课,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用知识充盈每一个浪费时间的空想。我有幸在研究生阶段加入吴立新院士的课题组,在吴立新院士与李姝珺副教授的建议与指导下,我选择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变化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展开一系列研究。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作为全球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最显著的模态之一,对其毗邻区域乃至全球其他范围的气候及渔业资源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理解其形成机制及其可预测性是当前国际海洋和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现有研究已表明,全球变暖对气候年代际变化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但关于全球变暖如何影响 AMV(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 的具体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研究初期,我还没有从本科时期的课本思维中跳出来,总想着以经典理论去解释一切,但总会落空,是导师耐心的指导将我及时拉回正轨,我也开始学着从如海的文献里找思路、找方法。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在枯燥的数据处理工作中度过,不盯着电脑屏幕时,现实世界的多彩竟让我有些恍惚。一次次的计算结果的失败与推翻重来的崩溃,是我与成长的博弈,永远保持信心与动力才是我的底色。在与导师的不断学习与交流中,我们的研究也终于开花结果,研究成果 以“Intensified Atlantic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in a warming climate”(《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在全球变暖下的增强》)为题发表于 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 - 气候变化》)期刊。研究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振幅增强、周期增长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指出海洋混合层变薄及海洋平流输运时间累积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预测与应对、未来气候模式的应用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政策和适应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让中国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新一代人的使命。我想在这个最旺盛的年纪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以知识作帆驶向远海,放眼世界大洋,环流做海洋血脉,那我便是新鲜的海洋血液,到达海洋的每一个盲端,探究海洋的每一处奥秘。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对我而言,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我相信人生路上没有尽头,到处是未开发的风景,我的活力永远不会枯竭;同样,这世界上值得我感恩珍视并愿意为之去守护、奋斗的,也永远让我保持温度。

(作者系海洋与大气学院 2023 级物理海洋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作者在下载工作使用的模式模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