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杂传研究新径 文献治学典范

——评《汉魏六朝杂传叙录》

作者:闫雯    
2025-05-14     浏览(22)     (0)

书评认为,熊明教授新著《汉魏六朝杂传叙录》是杂传研究工具书,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汉魏六朝杂传,通过研究具体作品的特征、价值及演变,总结杂传整体的嬗变趋向,为学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该书力求重现汉魏六朝杂传之全貌,不仅开展了规模庞大的辑佚工作,还引证先贤时贤之议论,以证杂传文本的历史地位。该书的学术价值不可估量,为古籍文献整理领域的标杆之作。


汉魏六朝是中国古代杂传兴起并迅速走向繁盛的阶段。此间,杂传突破了正史列传的束缚,既载“史笔之所不及”(《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第5649 页),又育传奇之虚构,于文史交汇处见证了汉魏六朝时期传记文学的独特样貌。然杂传概念界定模糊,文献散亡严重,致使学界研究成果零散,难以实现突破。熊明教授新著《汉魏六朝杂传叙录》(后简称《叙录》)的问世,无疑是对该学术窘境的有力回应。《叙录》于 2024 年 2 月出版发行,是熊明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重要成果之一,融汇《汉魏六朝杂传研究》《汉魏六朝杂传集》之所得,厚积薄发。全书分上下两册,文字七十五余万,起西汉之始(公元前 206 年),讫隋亡(公元 618 年),囊括此间各类杂传。对历代辑存及散佚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力求还原汉魏六朝杂传之全貌。如此巨制鸿篇,尽显学术之匠心。作为熊明教授的学生,我为有机会拜读老师新作而倍感荣幸。借此契机撰写书评,或有诸多欠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教。

一、赓续传统,创辟叙录撰作新径

西汉刘向校理宫廷藏书,撰写内容提要,“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卷三十,第1701 页),汇编成《七略》(即《七略别录》),孕育了叙录体例之雏形。经目录学发展沿革,叙录体日臻成熟,诸如班固《汉书·艺文志》、阮孝绪《七录》、元行冲等《群书四部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等,历代皆有其作。基于传统叙录规范,今人拓展视角、丰富内容、创新方法,使叙录体例获得更为宽阔的应用空间,推动后世文献学的发展。如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杜桂萍等《清代杂剧叙录》、赵荣蔚《唐五代别集叙录》等皆为叙录体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生动实践。及至《汉魏六朝杂传叙录》问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例言》中提及:“叙录者,既录其本来之传名、作者、篇目、卷数与传主简历,亦叙其历代之著录、刊刻、版本、流传与递变,又考辨其撰述手法、艺术特征、影响及历代相关之评价。重在勾稽资料,条理源流,辨证真伪,厘定正讹,发明得失。排比先贤高议,陈列时贤新论,亦间加阐析,略陈己见,以论考其历史地位,非徒事罗列资料而已。”(《汉魏六朝杂传叙录》例言,第 1 页)纵观全书,凡所列杂传,篇名之下皆以其存佚、撰者、卷数等基本信息开篇,若有别名,亦另做说明。正文列著录补录情况、作者传主生平、版次佚文所在、佚文次第真伪、传叙品格特征等。与此同时,《叙录》亦注重建构杂传文学理论。于各篇文本的陈列之中,规范杂传概念与类别,如依据《隋书·经籍志》“杂传”之称阐释命名依据,确立独立的杂传著录标准,将史志书目杂传类摘出。又梳理宏观发展脉络,强调不同时间断限之间杂传的前后关联,凸显沿革踪迹。如详叙两汉杂传《燕丹子》作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小说家之初祖”,对后世杂传小说创作所产生的范式意义。使读者在览阅过程中,逐一确立起对汉魏六朝杂传文体的全面认知。可见,作为一部全面系统的杂传研究工具书,《叙录》并未陷入单纯堆砌资料的窠臼,而是通过研究具体作品的特征、价值及演变,总结杂传整体的嬗变趋向,为学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其工具性价值,亦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实的文献资料和理论参考,极大便利了后续的汉魏六朝杂传研究。

二、稽古钩沉,奠定文献治学之基

《隋书·经籍志》将杂传定位为“史官之末事”(《隋书》卷三十三,第 982页),与杂史、旧事同为野史杂著一类。尽管“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隋书》卷三十三,第 982 页),作品数量种类丰富,却散佚严重。现存文本多为后人辑录,内容错讹缺失,参差不齐。《叙录》力求重现汉魏六朝杂传之全貌,不仅开展了规模庞大的辑佚工作,还引证先贤时贤之议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校雠通义》卷一,第 1 页),以证杂传文本的历史地位。如对《燕丹子》成书时间的考证,历代学者看法不一。熊明教授“排比先贤高议,陈列时贤新论”(《汉魏六朝杂传叙录》例言,第 1页),从西汉司马迁,宋元马端临,明清胡应麟、宋濂、孙星衍、周中孚、李慈铭、马骕,到近现代的鲁迅、霍松林、余嘉锡,至李剑国、罗根泽、马振方等今人学者,考索详尽。而后考辨歧疑,阐明己见。针对学界以对比文字异同来判定成书时间的方法进行考辨,采纳李剑国先生的观点,认为《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传》与《燕丹子》属于“事文皆异”(《燕丹子》考论,《古稗斗筲录——李剑国自选集》,第 218 页),不可同一而论。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明李剑国先生之论,明确《燕丹子》大约成书于秦汉间,补充说明《汉志》著录古书不全的可能性。此外,亦有对撰者之考证。如《汉孝武故事》作者,向有班固、王俭、葛洪三说。魏晋间,《汉武故事》已有流传且云为班固所作,后《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等书目皆载为班固所撰。刘弇校跋为“班周”,然属讹误。唐张柬之《书洞冥记后》、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又云为王俭造,及至明清,亦多认同张柬之之言。另有清人孙诒让依据葛洪《西京杂记跋》,断定《汉武故事》为葛洪自造而依托班固。余嘉锡则以为是葛洪作,王俭更作。熊明教授以三者皆疑,班固之说已为《资治通鉴考异》所驳;王俭与葛洪之说生平时代相悖,故更不可信。时或从《汉武故事》文中寻得蛛丝马迹,认为作者当属汉成帝时人。可见古人增益古书之事极为常见,故不可据此判定成书情况,亦无法确认其真假。

三、开拓视域,重估杂传文史价值

“杂传多为正史编纂所取材,兼及丰富的野史、琐谈、小说家言;在描写上则较正史记载更加文采斐然,趣味横生。”其特有的小说品格,使之游离于正史列传之外,成为后世志怪传奇小说的重要源头。熊明教授自投身传记研究开始,便始终关注这一特性。突破传统史学研究的局限,文史互参,以跨学科视角重新看待杂传文体。

熊明教授基于杂传最基本的文体特征,如列传之体、叙事艺术、传人手法等,以详细的笔触阐释了汉魏六朝杂传所普遍具有的小说化倾向。例如,刘向所作《孝子传》,多记录汉代孝子故事,“其事往往出于事理之外,离奇虚诞”(《汉魏六朝杂传叙录》,第 140 页)。《叙录》条列所存佚文,有舜、郭巨、丁兰、董永四人。民间广为流传的董永之事,多源自《孝子传》。经过抄录转载、改写增饰,各类版本滋生,内容愈加详尽委曲。且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如宋元时期话本戏文,明清传奇小说等等,常取之为原型,通过增设删改,在不同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叙录》以跨学科视角研究汉魏六朝杂传,不仅使之摆脱了史学附庸的角色,获得独特的文体意义,还赋予杂传观照社会文化的现实价值。承接上文,董永其孝,感天动地,织女乃降,属于孝子故事中的“感天偿债”(《略论孝子故事 中 的“孝 感”母 题》,《文 史 哲》2014年第 5 期)一类,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在儒家“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之下,追求孝道已不只是纯粹的美德品行,而成为彰显天意、天人沟通的渠道。董永因卖身葬父,引上天垂怜,遂派织女下凡相助,彰显了孝得福报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可见,董永故事的构设,虽离奇虚诞,却属作者别出心裁,有意为之。其动机,自当与儒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关,是对汉代思想文化特色的另一种体现。

熊明教授采取兼文兼史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杂传的文体意义与文化价值。从史学视角梳理其演变流传,从文学视角剖析其艺术特色,文史交织融合,为杂传文本的多元解读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叙录》所考,全然不止于此。篇幅有限,只可略论。但学术价值,不可估量。中华书局授予此书“2024 年度古籍文献类十佳图书”荣誉称号,对其地位与价值予以深刻认可,彰显了此书在古籍文献整理领域的标杆意义。熊明教授以“不今不古、亦今亦古、古今结合”(《文言小说的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文学遗产》1998 年第 2 期)之方法,将叙录体例与现代研究融会贯通,既钩沉索隐,辨伪存真,力求重现汉魏六朝杂传全貌,又抽丝剥茧,追根溯源,追求构建成熟杂传研究体系。其所注书中之心血亦可见一斑,二十余载坚定不移的学术追求,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筑就了这部连接古代文献与现代学术的桥梁,犹如中国古代传记研究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照亮了求索之人的路。吾辈求学入门,当以熊明教授为楷模,于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

(作者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