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薄雾笼罩着校园,远处的教学楼在朦胧中若隐若现。我满怀期待地踏入校门,开启一场充满教育意义的科普之旅。
上午的校园里,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同学们朝气蓬勃的脸庞和好奇求知的眼神,让我感受到无限的活力。此次科普讲座,我将“智慧农业”“农业强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乡村振兴驿站建设”等内容,与 “科技赋能乡村”和 “农业发展现状”紧密相连,为青少年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农业科技的新窗口。
为了让讲座更加生动有趣,前期我进行了精心筹备。当多媒体屏幕亮起,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片、一段段妙趣横生的视频,犹如一把把钥匙,缓缓打开了现代农业神秘的大门。化学学院多功能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让土壤远离“白色污染”,守护植株的绿色家园;资环学院功能神奇的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使得肥料养分能够更平稳地溶解和释放,极大提高了种植综合效益;智能高效的智慧农业监控系统,仿佛拥有 “千里眼”和 “顺风耳”,实时监测着农田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各项数据,为农作物的生长保驾护航……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求知光芒,仿佛置身于一个科技奇幻世界。
在讲解智慧农业时,我着重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传感器和网络,农民们可以远程控制灌溉、施肥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当看到视频中,农民坐在家中就能通过手机 APP管理农田,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他们从未想过,传统的农业生产如今已经变得如此智能。
在谈到农业强国战略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我校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杨越超教授主持的“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万勇善教授主持的“花生抗旱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壮教授参与完成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凝聚着研究者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探索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源自于对科学领域的长期深入钻研和面对寂寞时的坚韧守望。
这场讲座恰似一颗火种,点燃了学生们对家乡农业的热爱之情。一位同学拉着我的手兴奋地说:“原来农业这么有趣,这么高科技,我以后也想学习农业知识,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出一份力!”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倍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农业科技事业的决心。
下午,我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驿站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在前期团队会议讨论、专业老师指导与文献考究的基础上,团队精心整理撰写了一份 “药废新解,绿净乡村”调查问卷。希望通过调研,明晰农村地区对过期药物处理的认识与态度,传播合理安全用药知识,探索废弃药物处理新方法,为建设健康、绿色、美丽的乡村贡献绵薄之力。
为确保调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我们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作纸质版调查问卷,方便在高龄人群中展开调研。我到王家村走街串巷,与村民们亲切交流。每到一户人家,我都耐心地向村民介绍调研的目的,详细询问他们 “如何处理过期药品、如何看待过期药品”等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向村民科普合理安全用药知识,提升村民健康意识。
一位大爷皱着眉头说:“平时也没太在意过期药品,都是直接扔垃圾桶,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危害。”我向大爷解释道:“过期药品随意丢弃,不仅会污染环境,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回收利用,危害他人健康。我们这次调研,就是想找到更好的处理办法。”大爷听后连连点头,表示以后会重视这个问题。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事业的任重道远。废弃药物处理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却关系到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作为一名科技专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化学、药学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努力探索出新型、绿色的过期药物处理方法,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社会效益。
回顾这一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与农业、乡村的紧密联系。科技赋能乡村,不仅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更是观念的更新与人才的培育。科普讲座上,同学们眼中的光芒让我看到了农业未来的希望;乡村调研中,村民们的信任与配合让我感受到了责任的分量。这一天的经历,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农大学子,我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实践的探索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爱国爱农的情怀、强农兴农的基因,传承在一代代山农人的血脉中。农业强国的建设,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与挑战,但只要心中有热爱,脚下有力量,手中有技术,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未来,我将继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用青春和汗水,为乡村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科技画卷,让科技之花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