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的活力遇上田野的泥土气息,一场关于知识与实践的对话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悄然展开。作为新时代农学生,我们深知“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意义,更明白“科技兴农”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躬身践行的时代使命。2025年寒假,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孙家卫村乡村驿站实践团再次深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孙家卫村,以乡村驿站为支点,将智慧农业技术带入田间地头,用青春智慧回应“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之问。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份关于“青年与土地”的生动答卷。
在参与“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活动过程中,身为一名高校农学生,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型农业推广方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挑战,如何运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可持续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农业推广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信息传播速度缓慢、覆盖范围有限、缺乏针对性等。这些问题导致了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而新型农业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够有效突破这些限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精准推送。山东农业大学推出的乡村振兴驿站 APP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孙家卫村常住人口多数为老人,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村中人口老龄化严重。但是孙家卫村村委会积极承担责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了许多让村中老人与社会进行衔接的工作。“我们村委会定期教老人使用手机,也让他们跟进时代。”孙家卫村村委会成员、网格员李玲介绍道。
因此,我们决定对于孙家卫村乡村驿站APP推广方案进行协议,将乡村振兴驿站软件的使用需要结合孙家卫村村民的实际需求、文化习惯和技术接受度,采取“场景化渗透+分层激励+文化融合”的多维策略,逐步构建可持续的数字工具使用生态。在与村委会进行讨论与交流后,总结出了乡村振兴驿站APP的推广方法建议以及对不同年龄段的村民的不同方案。
在孙家卫村村委会的协助下,我们进行了代表村民的APP试用,取得了较为符合预期的效果。之后,我们将APP功能深度嵌入春耕秋收等乡村高频场景,用“技术可见度+文化亲近感+利益相关性”的组合拳,让乡村振兴驿站软件从“外来工具”逐步转化为村民离不开的“数字农具”。最终实现“打开APP像摸锄头一样自然”的深度融入,让科技真正在乡土生根。
当夕阳为田野镀上金边,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满载的数据与基础情况分析方案,更有一份沉甸甸的乡土羁绊。这场课堂与田埂结合的实践,让我们真切触摸到现代农业的脉搏,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个“最后一公里”的突破编织而成。老乡们粗糙手掌传递的温度、孩子们认识新品种时闪亮的眼神、老农第一次使用智能设备时的惊喜,都在告诉我们———农学生的价值,不在实验室的论文里,而在土地真实的回响中。这段用双脚丈量、用汗水浇灌的旅程,终将成为我们走向“三农”事业的起点。未来,这片沃野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代代青年“把种子埋进土里,把根扎在农村”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