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寒假如约而至,万名学子联万村的号角已然吹响,我们五名来自不同学院的科技专员组成破 “碱”重生团队回到我们的家乡———嘉祥县仲山镇胡契山村,开启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旅,去探索这里破“碱”重生的秘密,一睹昔日盐碱地完成生态蝶变的风姿。
走进地头,我便被几只嘎嘎乱叫的大白鹅吸引住了,它们像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同时也见证了这里从小麦到水稻一季又一季地轮作。虽然田垄道路仍有盐碱浮出而显示白色,但脚踩土地已经没有严重的沙沙声,小麦的长势也是比较可观的,举目四望,满目皆是沁人心脾的翠绿,层层叠叠的绿意铺展向天际,蓬勃的生机扑面而来。在与当地书记、主任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这片盐碱地曾经无比的荒芜与贫瘠,放眼望去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农作物更是难以生长,村民们守着这800亩的土地却无能为力。为改变这一困境,当地探索出提水压碱的改良方法,通过抽取淡水,长时间浸泡、冲刷盐碱地,逐渐降低土壤盐分。同时,创新性地运用稻鱼共作模式,利用鱼的游动和排泄物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水稻生长,形成生态循环,有效破解了盐碱地的种植难题。不过,我们去时正值冬季,没有见到这夏荷与水稻的“芳容”,便与书记相约在今年暑假再次返回家乡去看一看这稻谷拔姿、小荷绽放、鱼跃清波的美丽景色,想到这我就好期待夏天的到来。
令人惊喜的是,这片土地天然富含硒这一人体必需元素,产出的大米成为品质优良的富硒大米且品质醇厚。在交谈过程中,我仔细记录每一个关键信息,从提水压碱的具体操作流程,到稻鱼共作的养殖管理细节。从贫瘠之地到实现亩产1500斤的突破,且去年年增产200多斤,这些数据无声,但却是村民们经年不懈努力的成果,更是自然对他们无畏精神的嘉奖,这次交流让我收获颇丰,让我由衷地钦佩村民们的实干与勇气,为后续深入调研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也期待完成自己的“破茧重生”。
盐碱曾是这里不愿提及的“伤疤”,荒芜与贫瘠诉说着自然的严酷。但这片土地用实践证明,科技赋能下的生态治理,能让荒芜之地破“碱”重生,书写出“化瘠土为沃土,变荒芜为盛景”的绿色发展新答卷,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胡契山村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无畏勇气才有了今日的稻谷满仓,相信乡村振兴驿站的设立以及科技专员的加入能让当地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