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穿越生命之门的第三种空间

——《过渡礼仪》的学思漫谈

作者:王泽宇    
2025-05-07     浏览(30)     (0)

这篇文章介绍了人类学家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及其对仪式的研究。文章强调了仪式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跨文化比较的学术视野对于构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国仪式研究范式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曾明确指出,世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呈现与发生,其背后必然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涵,文化仪式自然也囊括其中。李扬老师在民俗学理论研究课上为我们推荐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这本诞生于 1909 年的经典著作为理解各类仪式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框架。当书本扉页触及指尖的瞬间,似乎便已触摸到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隐秘的仪式密码。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Arnold van Gennep,1873-1957)一生著述颇丰,但《过渡礼仪》无疑是范热内普著作中最重要的。他曾在晚年回顾自己的著作时坦白地说:“《过渡礼仪》就像我身上的一块肉,它是我彷徨了近十年,犹如内心里突然出现一束光明将黑暗驱散后所带来的结果。”在当时学界探索文化差异的热潮中,范热内普发挥着自己极高的语言天赋,对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仪式进行广泛整理和归纳,试图揭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的统一逻辑。

全书以“阈限理论”为经纬,构建出“分离—边缘—聚合”(rites of separation, margin, and aggregation)的三段式仪式模型。作者通过 10 个章节,从非洲部落成年礼、印度婚礼仪式等 26 个具体个案,印证着“所有过渡都伴随着空间转换与身份蜕变”的核心命题。在过渡仪式的推进进程里,打头阵的便是“分隔礼仪”这一关键环节。分隔礼仪着重于借助特定形式的仪式,助力个体从其原本熟悉且沉浸其中的生活世界中决然脱离出来。开篇的“分离仪式”章节中,澳洲土著的少年在月光下被带离母亲帐篷的瞬间,缅甸少女被隔离在特制小屋的七日,这些看似残酷的割裂实则是生命蜕变的必要前奏。在“边缘阶段”的论述中,仪式营造了一个“非此非彼”的阈限空间:印度教徒入法礼上的少年要经历剃发、沐浴、更衣的净化;非洲部落的成年礼中,青年在丛林深处接受图腾纹身的刺痛;中国古代的及笄礼里,少女发间的玉簪划出童年与成年的分界。这种悬置状态恰恰是最富创造力的孕育时刻。当范热内普笔锋转向“聚合仪式”,法国乡村婚礼上的共饮圣餐酒,印度新娘跨过火堆的坚定步伐,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三拜九叩”,都在演绎着重归秩序的生命狂欢。这种在混沌与秩序间摆渡的“第三种空间”,既是生命蜕变的熔炉,更是人类在断裂与延续中重构文化基因的叙事,印证着“通过仪式”实为文明存续的深层语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法国民族志学者在论证其理论时,并未局限于西方文化语境,而是独具慧眼地纳入了中国民俗案例,这种跨文化比较的学术视野至今仍具方法论启示。在《过渡礼仪》一书中,所涉案例还有“门神”和福建送王母等中国仪式。例如,范热内普按照孩童成长的时间顺序详细引用了福建送王母仪式:“产后第三天,婴儿首次洗浴,要为王母祭献;十四天供奉‘王母’;满月时孩子首次剪发,摆酒席;四月孩子首次坐椅、喂肉;周岁时以外婆礼物供奉‘王母’并抓周;十六岁前每年或每两年行‘过门’礼,道士作法驱邪……”意在明确说明“在无正式年龄阶层的社会中,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礼仪强调”,也在方法论层面启示当代学者:真正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必须建立在对多元文明仪礼实践的包容性理解之上。这种学术遗产,对于构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国仪式研究范式,仍具重要的参照价值。

在人类社会的文化体系中,礼仪与仪式是传承文化、构建社会秩序和塑造个体身份的关键要素。在阅读此书时,我也回味起自己的“百岁礼”仪式。从五里庄人(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五里庄村)充满怀旧色彩的讲述中可以得知,老人是没有西方“成人礼”概念的,“百岁礼”几乎就是孩童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人生礼仪”。“百岁礼”的整个仪式流程繁杂琐碎:清早要制作圣虫等花饽饽;中午要宴请宾客,浇奠“胡老师”(注:“胡老师”为当地民间信仰中的保护神);宴席结束后,宾客会带走主家赠送的红色鸡蛋……在五里庄人看来,“百岁礼”的举办关乎整个家庭的福祉。在这期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既有对家中添丁的喜悦,也有对熟人家庭变动的窥探欲望,还有传统大家族心理的惯性驱动。

本书译者、著名美籍华人民俗学家张举文先生与李扬老师有着特殊的缘分,他早年第一篇民俗学译文,就是李扬老师校对并推荐发表的,这次合作也开启张举文先生与民俗学的不解之缘。这让我想起范热内普在结论中的隐喻:“生命本就是永恒的过渡仪式”。忽然惊觉,从民俗学的门外汉到潜心研究的内行人,恰似书中所探讨的过渡礼仪在人生阶段中的体现。而当我们某天像张举文先生那样完成身份的转换,回望来路时,定会看见那些曾经以为平凡的日常里,在过渡与认同的第三种空间中确认自身。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仅能解释过去,更能照亮我们正在经历和即将创造的生命仪式。

(作者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4 级文物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