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聚焦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科研探索

作者:倪欣宁    
2025-05-07     浏览(24)     (0)

作者在研读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时,对台风与海洋之间的复杂关系产生了兴趣。他加入了导师的课题组,开始了对海洋奥秘的探索之旅。在研究过程中,他逐渐加深了对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理解,并取得了新发现。作者对海洋的深邃与神秘感到震撼,并深知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和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场。他将继续专注于探索海洋的奥秘,以海流般的执着奔涌向前。

我从小生活在沿海地区,那里的土地与海洋紧密相连,台风便也成了那里的常客。每当台风从海上席卷而来,狂风和骤雨让小时候的我直观感受到它的破坏力,也对它充满好奇——台风究竟从何而来?它和海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像种子一样埋藏在我的心底,慢慢生根发芽。

人可能会被各种选择推向自己本该就走的路。大学本科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聆听了张钰老师关于台风 - 涡旋相互作用的学术报告,这对于刚接触海洋科学的我而言还有些深奥。但那些复杂的科学问题、严谨的数理逻辑、有趣的物理过程,依然让我深深折服,这次学术报告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大气、海洋认知的新世界。于是,在本科毕业之前,我选择加入了王伟教授和张钰教授的课题组,开启了研究生生涯,踏上了追寻海洋奥秘的旅程。

曾听无数前辈说起,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唯有亲身经历才能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刚加入课题组时,我满怀热情,但也难免心浮气躁。每当研究思路受阻或者分析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时,心里总会涌起一阵阵挫败感,甚至一度陷入迷茫;面对文献中的复杂公式和编程任务也常常手足无措。幸而导师们始终以极大的耐心指导我梳理思路,课题组的同学们也和我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学习 MATLAB 编程技巧和 MITgcm 海洋模式的操作。导师的指导总能帮助我走出迷茫,同学的陪伴则让我减少焦虑,在大家一路支持之下,我逐渐学会将浮躁沉淀为专注,知识体系和研究思路也得以不断完善。每一次组会报告,每一场学术研讨,都让我获益良多。

进入博士阶段后,我逐渐加深了对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理解,年少时种下的“台风”种子,如今也在海洋科学的探索中发芽成长。台风与海洋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是国际前沿课题,更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中的关键一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海洋的物理过程,揭示海洋动力过程的内在机制,还能提高台风强度预测的准确性,为防灾减灾提供关键科学依据。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与计算,我们终于在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新发现。通过分析几十年的卫星遥感数据与飓风观测记录,我们首次揭示了飓风是驱动湾流区域海洋涡旋场长期变化的关键因素。这项题为“Hurricane influence on the oceanic eddies in the Gulf Stream region”(《飓风对湾流区域海洋涡旋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期刊,为理解飓风对海洋中尺度涡动力学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物理海洋学并非枯燥的公式与推导,而是对自然现象背后物理过程的深入解读。每弄清楚一个问题,就像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离海洋的真相更近了一步。

作为一名物理海洋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深感海洋的深邃与神秘。每一次的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和理论推演,都是对这片蓝色星球未知领域的探索。海洋不仅是地球气候系统的关键调节器,更是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舞台。在科研中,我常常被海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震撼,台风、洋流、潮汐……每一个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物理规律。每一次出海观测,面对浩瀚无垠的海面,我都能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而通过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和 AI 技术的应用,我又看到了学科交叉带来的无限可能。

我的蓝色梦想,始于年少时对台风的好奇,成长于对海洋科学的探索,最终扎根于对自然规律的追寻。从懵懂少年到物理海洋学研究者,我深知海洋不仅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场。在科研路上发现更多新奇的问题让我对研究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我会继续专注于探索海洋的奥秘,以海流般的执着奔涌向前,在这片无垠的蓝海中,写就属于中国海洋人的时代答卷。

(作者系海洋与大气学院 2021 级物理海洋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作者在研读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