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人淡如茶 情浓似春

——与汪东风老师云南绿春访茶散记

作者:刘邦华    
2025-05-07     浏览(24)     (0)

本文描述了作者跟随中国海大“茶教授”汪东风老师出差去云南绿春开启一次访茶之旅的经历。作者在旅程中感受到了绿春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并品尝了当地的茶叶。最后,作者将这次旅程的时间浓缩在茶里,表达了对绿春的深深怀念。

坦诚地说,我不懂茶,对茶的品种与风味的品鉴一窍不通,对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更是难窥门径。平时饮茶不算附庸风雅,大多仅限于解渴,多少有些暴殄天物。所以,当有机会能跟着中国海大“茶教授”汪东风老师出差去云南绿春开启一次访茶之旅,自己还是有一些激动与期待的,毕竟跟着好的老师,学一些茶的知识,让喝茶多一些滋味和趣味,总还是有意义的。

青岛距离绿春 3000 余公里,清晨从青岛出发,到达绿春已经是傍晚。后面十多天时间里,让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 219 国道的烟尘与颠簸、山间公路的曲折与险峻和动辄五六个小时的奔波与劳顿。路上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吸引着年近七旬的汪老师数年如一日前后十八次赴绿春,在山水间茶园里跋涉而乐此不疲呢?我想通过自己的体验寻找一个答案!

端品茶漫余香

第二天驱车赶往此行第一站——绿春县大水沟乡的一个茶场。茶场位于重重大山深处的半山腰,远看如同一个堡垒,里面是茶叶加工厂。我们在一个平台之上落座后,汪老师未作寒暄,便让茶场负责人取来今年新制的茶一一冲泡,品评。在座的除了我都是懂茶的,他们说的一些话我似懂非懂,对茶汤的花香、药香、豆香、板栗香,是否回甘、清甜等等都不知所云。汪老师对茶场新制茶不太满意,神情略显严肃。转过头看到了我,似乎要缓解一下有些紧张的气氛,笑着说:“你看,经常有人说汪老师怎么天天就是讲茶、喝茶,也太惬意了吧?我就给他们说,我喝着茶、讲着茶就把工作做了,这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嘛?”说完哈哈一笑,现场气氛轻松了许多。

下午,一行人到山上考察老茶树资源。汪老师虽然腿脚不便,仍坚持拄着登山杖,在他人的搀扶下登上陡峭且杂草丛生的山坡,来到老茶树下,手扶树干,脸上洋溢着笑,如触摸珍宝,又如故友重逢。

回到茶室,继续品茶。众人轻声谈笑,茶香是淡远的,需要静心去品,所以在山间、在云际品茶,轻风来去,自有深意。

雾来了又散,似有还无,有阳光远近播洒,绿春的春天到了!

半坡秘境有好茶

在我的印象里,绿春的地理空间似乎是折叠的。从绿春县城到半坡乡,在地图上看直线距离不过半小时车程,到了现实中,等一头扎进层层叠叠的大山深处,无穷无尽的发卡弯、没完没了的上下坡、数不胜数的“炮弹坑”让人逐渐从周围景观变化带来的新鲜与好奇,一点点沉入到乏味、疲惫中去。六七个小时的车程,莽莽苍苍的大山、山上深浅不一的绿、山谷底部一闪而过幽绿的江水……一切都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让人深陷其中。

但恰恰在这大地的褶皱里,隐藏着绿春的真正秘密与财富:密不透风的森林、山巅翱翔的雄鹰、路旁开满鲜花的野树、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随山势盘旋的茶垄、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寨子、陡峭山坡上劳作的人们……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片土地迥异的资源禀赋与人文传统,这恰恰是绿春之所以是绿春的特质与底色:一切都如此让人着迷。

半坡乡位于绿春县城西南,距离150 余公里。上午 9 点钟出发,直到下午 3 点才到达多沙茶场。在县农科局和乡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汪老师走进茶场,看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茶场,一边走一边感叹:“多好的茶树、多好的环境,这么好的原生态原料可以制出上等的好茶。”随后汪老师请茶场负责人取来新制的茶叶进行品尝。汪老师一边饮茶一边说:“这茶做得不错。但这么好的原料生产出的茶,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实在可惜。现在高香白茶已经有了国家标准,如果这些茶场能按照标准生产,将来有希望以统一品牌推向市场。”汪老师将高香白茶加工技术要领编成一段文字,发给茶场负责人,叮嘱她注意采茶、制茶过程中的技术要求,保证产品质量。

第二天乘车去江峰茶场。茶场位于半坡乡旁边的大山上,车绕着盘山路走了许久后开上一段山间野路,只有两道车辙在草丛中向着山林深处延伸。又经过十几分钟的颠簸,车停在一块相对平缓的山坡上。下车后,汪老师走向晾着新采茶叶的架子,抓了一把一闻,立刻皱起眉头:“这茶叶有些发霉了啊!”叫来采茶人一问,才知道茶场没有通电,碰上连阴天质量无法保证。汪老师大受震惊,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一再嘱咐陪同人员想办法改善一下茶场条件。离开时,他看着阴沉的天和盘踞山顶的云雾,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可惜,太可惜了!”也许,只有爱茶之人,才能体会他此刻的心情吧!

白茶的制作工艺相对其他茶种比较简单,新叶自然摊放萎凋,然后阳光下晾晒两到三天至完全干透就基本完成。但制作过程中对温湿度的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天气不好的情况下需要借助机器,但没有电就无能为力了。优质的资源与有限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是摆在绿春未来发展道路上非常现实和急迫的问题。

牛孔深山访古茶

汉语中常用“痴”字来形容人对于某事某物的喜爱乃至沉迷,中国古代有许多因喜茶而被称为“茶痴”者。如唐代诗人卢仝,好茶成癖,有“七碗茶诗”之吟:“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还有白居易、苏轼等名家也都喜茶善饮,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汪老师应该也可以称得上“茶痴”,与人走在路上,言语中三句不离茶,在电梯里遇到熟人,也是非茶不谈。忙也是茶、闲也是茶、喜也为茶、忧也为茶,对茶还有那么深的研究,其“痴”兼具感性的温润与理性的明光,似乎比古人单纯的喜欢还要胜上一筹。在绿春的十几天里,汪老师天天起早贪黑辗转奔波,从未说过苦累。这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不顾劝阻,非要到牛孔乡的自然保护区里考察野生茶树,简直是有些“不可理喻”了。

在牛孔乡简单吃过午饭,一行人徒步上山,路上经过一大片茶园,很快就钻进了浓密的森林中。路越走越窄,甚至只容单脚落地,一侧是陡峭的山坡,一侧是几十乃至上百米的山谷,脚下或是凹凸不平的山石、或是枯木杂草、或是松软的泥土……,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阳光从高大的树顶洒落,周围忽明忽暗,鸟鸣忽近忽远,不时有粗大的枯树干或恼人的长藤蔓拦住去路。看汪老师那一边,刚开始的登山杖因为太细支撑力不够,早已换成了粗大的木棍,前面一个人用木棍拉着他,后面的人紧随其后搀扶、保护,一路走走停停,速度很慢。

我们用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地点,在当地人员的指引下,汪老师从树上摘了几片叶子仔细辨别,确认是茶树。在浓密的丛林里,零散分布着十几棵茶树,粗的一人难以合抱,估计至少上百年树龄。因为山高气温较低,所以枝头刚刚萌出新芽。看着眼前野生的茶林,汪老师情绪高涨,路上的疲惫一扫而空,一边嘱咐同来的汪明明老师采集标本,一边与众人在树下合影留证。随后,大家不敢过多停留,尽快下山。为了保证汪老师下山安全,途中另找了一根树枝,两个人一前一后各持两根木棍一端,汪老师在中间抓着棍子,双手都有了扶持,解决了脚下不稳的隐忧,于是顺利下山。

回到茶园处,日已西斜,阳光正好。山坡上郁郁葱葱的茶树,新叶比早晨似乎又长了几许,新绿又浓了几分。放眼望去,茶园青绿,远山旖旎,春和景明,催人奋进。

茶香缭绕云深处

3 月 22 日,第三届玛玉茶开采节盛大开幕。开采节前夕,在绿春县茶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汪东风提了三个建议,其中一个是非遗酸茶现代化转型。酸茶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饮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厌氧发酵程序,制成的酸茶风味独特。在戈奎乡森泉茶叶厂,汪东风老师团队已经开展了试制工作。在离开绿春前的最后一天,汪老师要去森泉茶叶厂,将预处理后的鲜茶带回青岛开展相关研究。

森泉茶叶厂是汪东风老师在绿春建立的茶叶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和生汪东风(中)考察牛孔乡野生茶树资源途中产基地之一。到茶厂时,车间里正忙着制作绿茶,四处弥漫着浓郁的香气。汪老师走到设备前,抓起一把茶叶看形态、闻味道,后来干脆与大家一起忙碌起来。经过炒青和揉制两道工序,一部分烘干后就是绿茶;另一部分用来制作酸茶,揉制后的新叶摊开晾干,去除表面水分,装入腌制泡菜的坛子,压实密封,剩下的过程与秘密,就全部交给时间!

中午休息时,大家在一棵古榕树下品茶、闲谈。茶厂负责人白秀芳一边为大家斟茶,一边与汪老师交流着茶叶生产中的事宜。白秀芳对汪老师言必称“老师”,对别人介绍自己也是“汪老师的学生”,言语中流露出由衷的自豪与敬意。是啊,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老师与学生、青岛与绿春因茶结缘,为了一份共同的事业携手前行,正是这个春天许给未来最美好的期许!

品茶处是一个半敞开的平台,一边喝茶一边看着远山,阳光正好,白云悠悠。我突然想,如果说绿春的山水是空间的折叠,那么在茶盏里浮沉的一片树叶就是时间的浓缩:生长的季节、制茶的时分、浸泡的片刻、啜饮的瞬间……,浓缩的是山间的岁月、人生的起伏,是茶农的三餐四季,也是象汪老师这样一位爱茶人的精彩人生!

明天就要离开了,十 几 天 的 时间,相较于绿春的四季只是短短一瞬,对于象我这样的过客来说不算短却未觉其长:就把这时间也浓缩在那一杯茶里吧,轻饮入口,回甘悠长!

绿春再见!绿春,会再见!


汪东风(左一)在半坡乡多沙茶场指导茶叶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