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工业大学的校园里,青春的热忱与思想的光芒交织碰撞,书写着无数关于责任、成长与担当的动人篇章。法学院大三学生陈皓便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撰写的《关于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的提案》在2024年度杭州市青少年学生优秀模拟政协提案评选中脱颖而出。这份提案不仅为2亿灵活就业群体发出了有力的呼声,更展现了新时代法学生以法治之光照亮社会角落的使命与担当。
故事的缘起,要追溯到2023年10月的一个夜晚,陈皓因一时疏忽,将外卖配送地址误设为小区西门,而实际收货点在北门。当骑手抵达西门发现大门紧闭后,立即通过短信告知陈皓这一情况,并主动提出将餐品送至北门。
“他本可以按照系统导航完成配送,却选择等待并辗转送餐,只为确保我能顺利收到。”陈皓回忆起这一幕,仍记忆犹新。正是这看似平凡的晚上,点燃了他深入探究社会问题的热情。
“那位骑手的善意,让我深刻认识到算法对劳动者的‘精密剥削’。”陈皓感慨道,“平台借助动态定价和派单系统,将骑手的劳动时间切割成一个个‘最优解’,但扣除装备租赁费、保险费、平台抽成等各项费用后,他们的实际收入远低于预期。”这一现实让陈皓真切体会到,法律绝非书本上冰冷的条文,而是能够切实改变生活的有力工具。于是,他决定将这次经历作为提案的切入点,聚焦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制度设计的新可能。
在陈皓看来,当今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灵活就业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柱,发挥着“就业蓄水池”的关键作用。它吸纳了约2亿从业者,有力推动了社会创新与效率提升。然而,在这蓬勃发展的背后,诸多挑战也不容忽视,其中劳动权益保障不足成为核心困境。灵活就业者常常面临劳动关系认定困难、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平台的“算法黑箱”导致劳动强度过高,职业伤害频发却缺乏有效的救济渠道。“我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早已超越了一份荣誉的范畴,它有可能切实影响到一群人的生活。”从提案萌芽到最终获奖,陈皓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蜕变。这段宝贵的经历,让他从单纯追求学术荣誉,转向践行“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也让他更加坚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服务社会、赋能民生。“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释规则的层面,而要从底层逻辑入手,设计出真正能够落地实施的制度。”陈皓坚定地说道。
“法律人应当从‘个体维权’向‘群体赋能’转变,不能仅仅做‘问题发现者’,更要成为‘问题解决者’。”陈皓深有感触地说。法律的真正意义,在于超越文本本身,为社会赋予温度与希望。他以自己在《浙江法治》 发表的文章中分析的一起劳动合同解除案例为例,指出企业在未通知工会的情况下解除合同可能构成程序违法,但如果企业无工会组织,则在程序上不违法。这一案例让他深刻认识到,法律人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更要敏锐洞察制度漏洞,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当法律真正成为“改变生活的工具”时,它便拥有了触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对于即将参加模拟政协提案大赛的学弟学妹,陈皓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四点宝贵建议。第一,要从“生活痛感”出发,聚焦“技术-制度-人”的交叉领域,关注现实问题,避免选择过于浅层的议题。第二,要用田野调查来验证问题,实地考察,通过收集问卷和进行访谈,增强提案的可信度,争取获得肯定性批示。第三,要善于切入“政策盲区”,深入研究相关条文,精准分析突破点。第四,要以学术论文或调查报告为有力支撑,确保提案既有坚实的理论框架,又具备强大的说服力。“提案要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陈皓总结道。此外,他还建议学弟学妹关注地方政策试点,比如浙江的数字化改革,通过横向对比不同地区、纵向追踪问题演变,进一步增强提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法律是用来服务的。”陈皓眼神坚定,话语铿锵。展望未来,他希望通过更多的社会行动,持续推动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工作。无论是参与普法宣传活动,协助地方政策试点,还是通过学术研究影响立法进程,他都希望能让法律的温暖与力量,触及更多人的生活。
陈皓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心向阳光,赋能青春”的深刻内涵。他心怀对社会的热忱,敏锐关注社会痛点;以青春之力,运用法律智慧,为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学子在青春的赛道上,以责任与担当回应社会需求,让青春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