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远离家乡,跨越2000多公里的漫长距离,来到西北这片广袤大地,开启读研生涯的元年。在备考的日子里,无数询问如潮水般涌来,人们好奇地探问着我为何会选择西北师大,甘愿远赴千里之外的甘肃求学。对于这个问题,我曾无数次在心中与脑海中探寻答案,最终,一切归于一个简单的词汇:初心。
然而,在谈及初心之前,我更愿意分享我对甘肃这片神奇土地的深深向往。最初,我对甘肃的印象定格在敦煌莫高窟的壮丽与神秘。提及莫高窟,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敦煌的女儿”:我国杰出的文学史家樊锦诗先生。樊锦诗先生自北大考古系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扎根大漠深处,用54年的光阴守护莫高窟,使莫高窟可以永续利用与永久保存,更以30载春秋为莫高窟的数字化工程作出了卓越贡献。她曾深情地说:“最初在课本上看到莫高窟,便被它深深吸引,我很想亲眼看到它。”这句话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让我对莫高窟、对甘肃敦煌充满了无尽的向往。
在了解樊锦诗先生的故事后,我被她深深震撼,她为敦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坚守的勇气,深深地影响着我。在我追求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道路上,从工科跨考到教育学,这条充满荆棘与坎坷的道路,我足足走了11年。这11年里,我看过无数的白眼与嘲笑,历经无数的孤独与无助。每当想要放弃时,樊锦诗先生的勇气与坚守便如灯塔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于是,在深思熟虑后,我毅然报考了西北师大。
对于甘肃这片神奇土地的向往,毅然报考西北师大便是我的心之所向、梦之所往。这所拥有120多年悠久历史的学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当我踏入西北师大的校门,眼前的景象与我梦想中的师范学府不谋而合。在西北师大我最常去的地方便是眷属楼旁边的青年教师公寓和博物馆前的老教学楼遗址。每次绕着它们走上一圈,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文物的独特魅力与历史的厚重。而对于跨越千里的距离在西北师大求学让我来说在这浓郁的历史氛围下更懂得了教育的传承,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而在这所百年老校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这一点。
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不同阶段看待事物的想法会随之变化。现在有一个词叫社会时钟,所谓社会时钟就是18岁我们该读大学了,20多岁我们该找工作了……我们好像在被这样一个社会时钟控制着往前走,失去了自己的时间。也在这样一个社会时钟下我们可能将自己的心之所向、梦之所往弄丢或遗失了。而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下,我们更应该放下一颗功利的心,坚持自己的初心与热爱。
现在我与向往的甘肃,以及梦之所往的西北师大的故事,正缓缓铺展。是西北师大,这片孕育梦想与希望的沃土,为我的教师之梦搭建了坚实的舞台。对于未来,我满怀憧憬,愿将更多的光阴与心力倾注于我所挚爱的事业之中,以期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诚然,前行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挑战与困难如影随形。但正是这些磨砺,铸就了我心之所向、梦之所往的坚定勇气。这份勇气,也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