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大报》

四月书笺:写给师大的春日

作者:□  传媒学院(新闻学院)  于浩伟    
2025-04-30    

四月的风从黄河畔捎来春信,师大的草木便苏醒了。春日的西北师大,总被一片淡紫色的雾气笼罩。那是丁香花的絮语,在校园的角落低吟浅唱。教学楼旁的丁香树从不张扬,枝干盘曲如老者的手,却在四月骤然舒展,将攒了一冬的香气倾泻成河。晨读的学生路过树下,衣襟沾了露水与花香;教授夹着教案匆匆走过,也会驻足深吸一口气——这香气是师大的年轮,从建校时的第一株幼苗,蔓延到如今满园紫云。

音乐学院的琴房外,丁香与紫藤争艳。拉提琴的姑娘推开窗,指尖流淌的《春之声》惊起一群麻雀,花瓣便随着羽翼扑簌簌地落进琴谱。这场景让人想起1987年的春天,音乐系师生在此排练《黄河大合唱》,手抄的乐谱上沾着丁香汁液,泛黄的纸页至今保存在校史馆的玻璃柜中。美术系的学生支起画架,调色盘里搅着紫灰与月白,却总画不出那抹转瞬即逝的春色。油画系王教授指着旧文科楼的爬山虎说:“师大的色彩需要时间沉淀,就像这些五十年代的砖墙,经60年风霜才染出铁锈红的层次。”

最妙的是一场夜雨后的清晨。积水的石板路映着丁香倒影,恍若紫霞坠地;文学院廊下的燕子衔泥筑巢,啾鸣声惊落一串水珠。这时总能看到白发先生拎着布包缓行,身影与二十岁时的自己重叠——六十年前,他也曾在这里拾起一朵湿漉漉的丁香,夹进写给初恋的信笺。而今他的博士生正在整理“西北民间歌谣与春日意象”课题,录音笔里存着老校工哼唱的《栽花调》:“三月里栽花栽不成,四月的雨水浇透心...”

东操场的晨跑队伍穿过紫藤长廊,露水打湿的运动鞋在塑胶跑道上踩出深浅不一的印记。食堂师傅把新摘的香椿芽拌进豆腐,说是“咬春”;后勤处的三轮车满载着花苗,月季、连翘、鸢尾将要接替丁香的主角地位。在生命科学学院的温室里,学生正用丁香花粉做杂交实验,显微镜下的染色体图谱,竟与校徽上的木铎纹样惊人相似。

黄昏时,园艺工人修剪花枝,残香混着泥土的腥涩渗入大地。这场景总让人想起校史馆里泛黄的相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学子在丁香树下辩论黑格尔与马克思,八十年代的诗人伏案写“紫雪纷扬处,犹见少年狂”。而今的丁香树下,留学生的汉语角与国学社的诗词会交替登场,手风琴与古筝的旋律在花香中交织。一位退休老教授每天清晨戴着放大镜观察花苞,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花期变化,他说:“丁香是师大的活档案,每一片花瓣都藏着光阴的故事。”

春深时,毕业生的相机装满了丁香与笑靥。他们说要把师大的春天裁下一角,寄往四海天涯。而校园依旧沉默,只在风起时沙沙翻动书页,仿佛写着未完的篇章。当最后一朵丁香飘落在校庆120周年的纪念雕塑前,黄河畔传来悠扬的钟声——那是新栽的百株丁香幼苗,正等待着下一个甲子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