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系统覆盖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装备升级等关键领域,其擘画的战略性发展蓝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全面指引。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人口结构转型带来的深刻变革。
据统计,202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65岁以上人口超2.2亿,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3.81%。1990至2022年,全国村庄数量减少144万个,平均每天约有123个村庄消失。这些数据表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持续减少。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和农民面临新的发展挑战。
以我家乡苏北地区为例,农村多为老人留守,青壮年劳动力匮乏,田多劳力少的矛盾突出。近年来涌现的大片承包土地的新农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境。如何更好地服务新农人,推动新形势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江苏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在秸秆回收利用装备研发、特种农机装备与技术、农业生产废水废弃物处理、农业土壤环境检测、数字化建设等多个农业相关领域,都具备深度参与的能力。
学校在“双一流”创建进程中已筑牢坚实基础,形成科学路径,为迈向更高层次,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涉农人才引进。目前,农机学科在全国具有全局性战略眼光和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学者相对较少。虽然校内其他学院亦在农业相关领域有所布局,但受限于各自主责主业与核心学科建设方向,其在农机装备学科领域的资源投入强度与协同攻关力度存在客观局限,难以形成集中突破的科研合力。因此,学校应持续加大涉农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农机学科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学校与大院大所及国家部委合作成果丰硕,软实力显著提升,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然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显示度不足,部分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学校应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自主孵化力度,推动其示范应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江大农机品牌。
三是优化科技成果推广。目前,学校已在无锡宜兴、句容等长三角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转化实践,但盐城、淮安等苏北粮食主产区及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的布局覆盖尚存在失衡。粮食主产区经济相对落后,若能实现技术推广,更易形成宣传效应和良好口碑。
四是聚焦适配型农业装备研发。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矛盾等现实问题,依托学科优势,开发智能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的农业装备,不仅为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彰显学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效能与影响力。
作为机械工程学科的一员,我充分发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优势,积极投身涉农研究:申报省农业农村厅项目,开展农业采摘机器人项目研究,将柔性传感器与柔性灵巧手集成,服务于农业果蔬采摘。团队老师围绕农机液压装备、传感监测等开展研究。团队还与农业基地对接,研发面向热带水果的采摘机器人,并结合光伏研究基础,开展农光互补研究,助力农民提高亩均收益。
作为江大人,我愿积极联系对接新农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学校成果转化,建设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为学校“双一流”创建贡献力量。
(作者为人工智能与智造产业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