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农大的故事开始于1982年,那年9月我被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录取。班级辅导员是梁俊花。那时她也刚刚毕业,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学姐。很多学习生活上的小事她都不辞辛苦帮助我们。我们当时住的是混合宿舍,宿舍六个人住。宿舍虽然不大,却充满温情和快乐。我至今还记得刚到农大军训完毕第一天上课那会儿,由于我住在上铺,上床拿东西有点不便。当时我想到床上拿上课用的课本,为了能顺利爬上去,我只得向放暖壶的台子借力,不想这一借力,一个不稳当,反而将宿舍五个暖壶都打碎了。我看着流了一地的水,还有暖壶内胆的碎屑,一时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要知道当时一个暖壶对学生们来说已经是奢侈品了,这一下好几个暖壶碎掉,再买也要不少钱,是一个刚刚入学的穷学生完全负担不起的。这时候,宿舍里二位学姐提议这个事情大家一起解决。我们收拾好宿舍,一起去购置了新的暖壶。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至今记得,我深深感念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每每回想,依然会从心里升起一股暖流。大二后半学期,我父亲突然身患重病,来太原山大一院看病。我不免要学校医院两头跑,一边要照顾父亲,一边还要兼顾学业,这样长达两月。这时候,我的舍友们,因为担心我,每天都要等我回寝才休息。我为此耽误的课程和学业,她们也都很耐心地帮助我补笔记,解疑难。毕业后,我也会想起大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坐在一个教室学习的情景。我们曾经一起奋斗过的那栋宿舍楼现在也早就重建了,校园里的草木和建筑也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了。可看到现在大学里面那一张张年轻朝气的面孔,我也常常会想起那时正值青春的我们,我永远感激我的舍友们,庆幸在农大遇到那么多友善的人,是她们给予了我帮助和善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求学途中,各位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当时的代课老师有小麦栽培老师苗果园、张云廷,小麦育种老师朵振花,植物实验老师李润之等。他们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能够想起。他们知识渊博,为学严谨,事业勤耕不辍,待人和蔼可亲。有些老师知道我的家庭情况,还主动辅导我学习。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具有了独立思考和终生学习的意识。
良师难得,我一直铭记于心,一生感恩。快毕业时我跟着大豆育种老师陈舜华实习。由于喜欢育种科研工作,被陈老师推荐到农科院品种资源所跟随大豆品种资源大豆专家李莹老师实习,专门做大豆孢囊线虫病研究。在实习期间,我看着刚出苗的大豆一点一点长大,心中感到十分欣喜。但是,不久之后还未间苗之际,却发生了大豆苗死亡的现象。原来是有害虫作祟。由于善于观察,主动寻找苗期死苗原因,发现是害虫蛴螬导致,同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我的行为得到指导老师的好评和欣赏。他们发现我适合科研工作,专门把我从学校要到农科院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我也开始了我的科研生涯,并在科研岗位上奋斗了半生。
回眸这四十载岁月,有感动、也有感恩,留下了数不尽的回忆。四十年,我已经接近退休,而农大依然年轻。走在农大的校园里,到处都是青春的气息。校园环境清幽,草木葱茏,操场洁净旷阔,实验楼的器材也更加先进。农大的新一代学子,正在用他们的严谨、创新为农大谱写新的故事,创造新的篇章。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正是母校的包容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养料。我衷心祝愿母校青春永驻,永远充满自信和活力,继续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农林人才,育天下之英才,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本文选编自“我们的故事”征文集,作者为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研究员张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