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浩荡诗书香。今年的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从过去的书香世家,讲到现在提倡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他饱含期待地说:“书香是一种氛围。”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读书的好处,尤其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鼓励他们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敏于求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笔者欣喜地发现,近年来,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人到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上阅读。无论是“书香城市”“全民阅读节”等活动蓬勃开展,还是地铁里捧书阅读的身影、乡村书屋中求知的眼神、线上共读社群里热烈的讨论,都在传递着阅读的魅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全国政协委员郑家建在全国两会发言时曾提出一个数据:中国未成年人年平均阅读量为11.39本,显著高于成年人。令人欣喜的是,在山东师大,“书香”也日渐浓郁。从山东师大图书馆2024年度借阅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学部张同学图书借阅量达247册,经济学院蹇同学累计入馆时间达3171.9小时。青年学生成为阅读“主力军”。青少年阅读需要引领者,更需要同行者。读书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更应是教师的“必修课”。山东师大图书馆2024年度统计数据还显示,教育学部王老师图书借阅量达151册,经济学院张老师累积入馆时间高达1384小时。教师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争当教育家,争当博览群书的“阅读家”。教师腹有诗书,教育才能更加春风化雨。
阅读,是心灵的滋养,是智慧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读书从来都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也不是某一年龄段的任务,而应成为每个人终生的习惯。52岁的沂蒙“二姐”吕玉霞出身农村,但却有30余年的阅读史。她把文学耕种进了生命的土地中,在阅读中迸发了创作的激情,成为全国闻名的“田间诗人”。57岁的果农大姨李晓霞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卖苹果而爆火出圈,她说:“读书,世界就在眼前。”她在视频中分享的那些通透的人生感悟,正是阅读带给她的人生启迪。
尼采说:“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因此,“读什么”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经典之书、有益之书才能化作有力的舟楫,载着我们的精神到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从山东师大2024年度图书借阅情况来看,无论是《平凡的世界》这类经典名作,还是《毛泽东选集》这类专业文献,借阅数据都遥遥领先。在十堰、厦门等各地2024年度阅读报告中,《平凡的世界》也多次霸榜。Z世代,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经典阅读的力量,呼唤经典阅读的复归。但应当警惕的是,当前,一些套路化、庸俗化、娱乐化的“口水书”、快餐书层出不穷,APP广告铺天盖地地宣传着浅显轻浮的思想,有些甚至包含大量“毒鸡汤”。这些书能够带来即时满足的快感,大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却剥夺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典作品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通过作者个人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性光辉,对人类精神生活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对于好书与经典之作,人们要“敢啃硬骨头”,肯读“大部头”,“挤”进经典书本字里行间领悟人生哲理,“钻”到优秀人物言谈举止学习人生智慧,在经典书籍的阅读中成长。
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还需要人们积极拥抱数字阅读。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等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阅读已经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网络文学、新媒体文章、音频听书等线上阅读形式正成为阅读的主流渠道。在湖南长沙,地铁自助图书馆备受青睐;在广东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持续“圈粉”……近年来,各地阅读空间嵌入城市社区、商业街区、景区、轨道交通等,为广大读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人亲近图书。面对数字阅读的“洪流”,有关部门当加强数字阅读平台建设,植入人们喜闻乐见的阅读资源,让阅读变得更便捷、内容更丰富,引导人们品味阅读的乐趣。
阅读,不仅仅是在世界读书日。阅读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奇妙旅程。人们应当把每一天都当作读书日,手不释卷、亲近经典、知行合一。人们当从“世界读书日”走向“每日读书时”,以阅读之风吹拂神州大地,以读书风尚厚植书香底蕴,让阅读成为照亮时代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