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师大报》

如履“评”地   论议风生

——听《新闻业务培训专项:新闻评论》专题培训讲座有感

作者:王瑞文  赵婧媛    
2025-04-23     浏览(119)     (0)

前不久,我作为一名“萌新”学生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山东师大报》副编审郑雪莲老师主讲的《新闻业务培训专项:新闻评论》专题培训会。

迄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讲座当天,惠风和畅,调皮的春风吹入教学三楼3346教室,吹在桌面上最新一期《山东师大报》上,令人顿觉几分墨香飘向鼻尖。只见郑老师带着零食笑着走来,亲切的话语和香甜的麻薯瞬间打消了我的最后一丝紧张。就这样,培训会在品味甜点的幸福感中拉开了序幕。

在正式开讲前,郑老师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是否有日常浏览新闻的习惯?”环顾四周,看到周围不少同学都举起手时,我颇有几分自愧不如。的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如洪流般涌来,但人们却似乎被蒙上了双眼、屏蔽了思考,面对新闻走马观花式地匆匆划过,鲜少静下心来仔细品读、深入思考。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同学们当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郑老师告诉大家,作为校报学生记者,写好、用好“新闻评论”至关重要。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评论堪称新闻写作中最难的部分,不同于消息、通讯等体裁,比起叙述一个事件,新闻评论更多偏向于表达观点。而根据表达观点的不同,新闻评论可以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时评、短评等。在郑老师的带领下,笔者了解几种文体的特征,对于新闻评论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正如郑老师所强调的,想要在思考力和文风上有所突破,就不能停止阅读、积累、总结的脚步。一位评论写作者,不仅要关心身边小事,也应当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发布的深度评论。新闻评论不仅仅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拓展视野和拓宽思维的机会。只有把握宏观的风向,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思路,从而深化理解,力求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问题。

俗话说得好:“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要写出有力的新闻评论,除了需要深厚的思考能力,入木三分的扎实笔力功底也是写好评论的不二法门。对于像我这种鲜少接触新闻写作的“萌新”记者,面对新闻评论这样严谨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文体时,难免有些畏缩。但是,郑老师的鼓励给了我们勇气——“好文章都是不断修改出来的”,写新闻评论,正因为不会写,才要不断练习。即便初稿不尽如人意,通过不断修改与完善,也终会有所突破,进而渐入“言之有理,言之有力”的佳境。对于初学者来说,想要笔下生风、一气呵成是天方夜谭。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多读多写多练,在校报编辑老师、学生记者团师哥师姐及同伴们的帮助下,在一遍又一遍地打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老师的耐心讲解和培训会的轻松氛围让我一开始的羞赧荡然无存,这里没有固定的框架限制我们的思路,反而鼓励每一位成员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尝试不同写作风格,也促使我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正如郑老师所说,培养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点的眼睛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尤为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在把握新闻时效性原则的同时,从一个新闻事件所衍发出的众多视角中抓住独特的“锚点”,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进一步转化成引人深思的评论,作为“萌新”,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我想,与其说这是一场培训会,不如说是一场师生间亲密无间的经验分享会。在山东师大报社学生记者团这个充满活力和自由氛围的集体里,在《山东师大报》这方沃土上,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我深知,短短一次写作课不可能让我们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但它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闻世界的大门正在徐徐向我敞开。作为学生记者团的新成员,我将努力锻炼记者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走、多看、多思、多写,努力提升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也能在新闻写作这条道路上行远自迩,在新闻评论这座大山前如履“评”地,论议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