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大学 - 《宁波大学报》

高原路上悟“信仰”

作者:陈依元    
2025-03-31     浏览(19)     (0)

央视新闻联播曾在一期节目中说“让我们走进大美西藏”,随即播出的是珠穆朗玛峰、布拉达宫等标志性景点,跳出“缺氧但不缺信仰的地方”几个大字。青藏高原何以“缺氧但不缺信仰”?我前后曾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25年,也去过不少藏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勾起了我的难忘记忆。

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时,在拉萨举行全国性研讨会。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邻省的青海,自然应发动科研人员撰文参会。我撰写的《藏汉一家亲——西藏与内地的系统联系》一文被会议录用。当时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一期只通到格尔木,需转乘长途大巴入藏。途径壮观的万丈盐桥,就到了海拔 2800米的格尔木。这里是南下西藏、西达新疆、北抵甘肃敦煌的交通枢纽,是入藏人员及物资的必经地。气候干旱少雨,一天有四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常事。当年在此修建青藏铁路与公路的解放军官兵很不容易,如今仍常年驻守在此的高原运输兵也很艰苦。市区有纪念“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的将军楼和塑像。

长途大巴乘客中有朝圣的藏人、商贩和民工,路上要走两天一夜。大巴在戈壁滩上开行五六十公里后,经南山口即驶入被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峡谷,由此海拔逐步上升到四五千米。过5千多米的昆仑山口与不冻泉后,就来到了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已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当年保护站的索南达杰与非法偷猎者英勇斗争而牺牲,用生命与鲜血守护这片广袤土地,守护着崇高的信念,这里矗立着索南达杰的雕像。汽车开过长江源头第一桥后,海拔上升到 4800 米,盛夏时地上仍有厚厚的积雪。睡时身上压了 3 床棉被仍索索发抖,加上高原反应引发头痛,通宵难以入眠。可见当年筑路官兵顶风冒雪在此修路有多不易!

隔天早 7 点上路时仍是漆黑一片。不多久只见前方出现唐古拉山囗标志牌及雕塑,这里是青藏交界处,我们下车方便与拍照。但下车时双腿无力,好像踩在棉花上,一动就气喘吁吁,见识了高海拔的威力。过那曲后海拔逐渐降低,进入羌塘草原,仍然只见草。由昆仑山一直到当雄,路两旁不见一棵树!过羊八井进入离拉萨不远的峡谷,才渐次出现许多绿树。

司机讲了一个故事:有位来自江南的边防战士在雪山上呆了两年,返乡探亲,当他下山后见到第一棵树,竟抱树大哭起来……那时由西宁到玉树需走三天。首站来到了古为汉蕃交界的日月山。传说唐代文成公主作为汉藏友好的使者远嫁吐蕃。为断绝乡愁,她摔碎镜子,落地后化为日月山,恰好挡住了东流之河,成为“倒淌河”。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30多年,成了藏传佛教中“绿度母”的化身。

来到拉萨后,会务组用最高礼仪献哈达欢迎了我们。这里海拔 3600 米左右,大家的高反逐渐有所缓解。会议期间瞻仰了西郊的烈士墓及“青川藏公路通车纪念碑”,“两路精神”让高山低头冰河让路。还参观了布拉达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以及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领略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相信,每一个人来过这片圣洁的土地,心灵都会受到震撼与洗礼!青藏高原人的确“缺氧但不缺信仰”?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