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大学 - 《宁波大学报》

记忆褶皱里的时代年轮

作者:赵雪    
2025-03-31     浏览(14)     (0)

青年作家、“21 世纪文学之星”刘星元的散文集《小城的年轮》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聚焦小城里的烟火气息、市井中的社会百态以及自己的生活际遇,以精准而锋利的语言,独特而深刻的视角,书写小城里杂乱而蓬勃的生命,映现出一座县城的变迁与沉浮,录刻了大时代里的小生活和细微的县城褶皱里那些明亮的光芒。散文集总共分为三辑:一座小城的面孔,褶皱里的烟火味儿,滞留在县城里的人。第二辑,作者在县城的褶皱中一点点观察与探索,将这本历史悠久的没落史诗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第三辑中,作者将自己对故乡、对县城的思辩、追问与探究熔铸到作品中。

一座小城在笔端开枝散叶。《小城的年轮》中勾勒出了一幅热腾腾的“县城江湖图”,在宏观书写与微观探索中一点点向读者展现他笔下的小城。“有时觉得,越是微小、具象的事物,对我们的感官和心理冲击便越剧烈,对我们认识庞大的事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意象,便愈容易”,因此,作者在素材选择中在题材择取上,往往“剔选出普遍却很少被别人书写的东西。”譬如他着意于选取那些被人废弃不用的“边角料”,常常以“物”破题,以思维的运转延伸语言的触角,从被俗常生活、散漫时光忽略或抛弃的小事物、小片段、小情节入手,譬如在第一辑中作者匠心独运地选取了塑料袋这一司空见惯的小物品,它从护城河一隅迎着风飘到依山而建的广场,随后又飘到正在遭遇拆迁的电影院,进而与塑料制品厂混合,紧接着作者便真实叙述了曾经看到、听到以及想到的有关塑料袋的故事,越过那只“正巡视全城的塑料袋”,作者想到鸟、想到月亮,想到塑料袋在未来“将以崭新的具象和意象,存活在我们的语境里,根植于我们的生活 中 ,构 成 我 们 不 可 缺 失 的 一 部分”……正是这些毫不起眼、具体而微的小事物成为了作者记录这座小城、诠释上千县城的“存与在”“变与动”的载体,使其笔下的小城慢慢得以延展开来,肆意掘进,无边且越界。

“褶皱”里的没落史诗。在作者眼中,县城始终是一座臃肿的“大村落”、一座发育不全的“小城市”,它在各色人等的生存互映与盘根错节中蕴藏着无尽的生动故事与生命交集。正是那些县城里的褶皱和褶皱里的县城,贯通着城镇与乡村,潜藏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和细水流长。譬如在《指向牌》中作者谈到了迷路与指向牌,从而引申出“有时候我们心中的道路越多,反而越让人感到迷茫。面对那么多交织在一起的箭头,你会停止不前,也可能会选择其中一个看起来比较靠谱的指向行走,结果,却往往走入一条歧路、一种未知之中”,而面对人生中常见的失修的指向牌,作者感受到一种宿命感与使命的倔强,“我们都会走向大地”,诚然,无论路途多么迢遥,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就确定了他的终点,人生的归宿又何尝不是一条路途的终点呢?作者从这首没落史诗中居然找到了生命的道理与旨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县城又再次得到了新生与活力。

“滞留者”的价值与意义。作者在最后一章“滞留在县城里的人”中提到“我一直滞留于这座县城,如被悬在低空的风筝,既不能凌空而去,也不能安稳落地。对于县城里的人而言,那些在县城里成长起来的旧时光,或许对某些人来说是挣扎的过去,但对某些人而言却是久久眷恋的精神家园,是魂归梦里的此心安处。县城的“滞留者”不仅仅发现自己与县城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竟意外发现自己也是在外漂泊之人内心的一处温暖与柔软,这或许就是自身所处的价值与意义吧。

刘星元以温情而带有思辨意义的语言文字,透过县城生活众相,叙述其间的美好与温暖、遗憾与缺失,在反思和自省、虚构和真实之间,以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县城,使得关于这座小城的万千事与情在记忆褶皱中像年轮一样富有纹理和质感,《小城的年轮》不愧是一部献给上千县城的诚意之作。

(作者为人文与传媒学院2019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