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大学 - 《宁波大学报》

用文字丈量信仰的刻度

作者:高文杰    
2025-03-31     浏览(22)     (0)

翻开《红星照耀中国》泛黄的书页时,我感觉仿佛正推开延安窑洞的木门。门轴转动间,山风裹着小米饭的香气扑面而来,土墙上晃动着八角帽的剪影,石砚里未干的墨汁泛着微光。斯诺用文字砌成的这座精神窑洞,让读者在80年后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真实的温度。

那些被硝烟模糊的面容,在书页里重新鲜活起来。文中描写毛泽东解开棉衣抓虱子的瞬间,这位历史巨人突然有了体温;彭德怀把降落伞布撕成碎片分给战士做绑腿时,他金属般的革命意志里流淌出丝绸般的柔情。最让我心颤的是那个无名小红军,守着半截蜡烛抄写《共产党宣言》,火光里跃动的不仅是铅字,更是一个民族觉醒的希望。

在松潘草原的寒夜里,我触摸到了红军最滚烫的热情。十七岁的卫生员将最后一块青稞饼塞进伤员口中,自己咀嚼皮带充饥时,嘴角却带着稚气的笑;炊事班背着铁锅穿越枪林弹雨,锅底弹孔漏出的米汤,在雪地上浇灌出一串倔强的野花。这些年轻人把生铁般的岁月,锻打成银河般的征途——他们用草鞋丈量中国版图的裂痕,用绑腿缝合破碎的山河,将八角帽上的红星,别在古老民族的胸膛。

黄土地上的故事自带粗粝的诗意。斯诺的笔像犁铧翻动板结的土壤,掘出深埋的珍珠:赤脚医生用绣花针代替手术钳,识字班妇女在纺车前背诵《国际歌》,小号兵把军号擦得锃亮别在腰间。这些闪着微光的细节,胜过所有恢弘的史诗,让人看见理想主义如何在最贫瘠的土壤里开出花来。

我常在字里行间听见红军的脚步声。那不是整齐划一的军靴踏地,而是千万双草鞋与大地摩擦的沙沙细响。当他们在娄山关的峭壁上搭起人梯,在泸定桥的铁索间化作流星,那些布满冻疮的手掌、结着盐霜的衣领,都成了革命最朴素的注脚。雪山之巅,有人把最后的辣椒让给战友驱寒,自己却凝固成冰雕,右手仍保持着推举的姿势,仿佛要将同伴托向朝阳。

作者穿越封锁线的旅程本身就成为绝佳的隐喻。当骡马驮着相机与钢笔蹚过延河,西方的理性精神与东方的革命热血开始了一场壮丽的对话。那些反复测量红军战士身高体重的举动,何尝不是在丈量信仰的具体刻度?那些记录着菜谱与津贴的账本,分明在证明高尚灵魂也需要五谷喂养。

重走长征路的章节常让我掩卷长思。当斯诺描写战士们用绑腿布拽着骡马翻越雪山,在沼泽地里手拉手组成人链,这些文字本身就成了穿越时空的绳索。我们此刻捧读的每个汉字,都浸染着当年篝火旁的体温,记录着那些把草鞋走成革命图腾的年轻生命。

最动人的是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深情。大娘偷偷将鸡蛋塞进战士行囊,转身时粗布衣襟还留着余温;孩童追着队伍跑了十里,只为归还战士遗落的半截铅笔。在湘江血战后,渔民撑着竹筏打捞顺流而下的斗笠,每顶破损的斗笠里,都种下一颗会发芽的星火。这种血肉相连的情谊,让红色政权不是建立在枪炮之上,而是生长在亿万人的掌纹之中。

这一刻,我突然懂得真正的文学从不需要华丽的修辞,当文字成为传递火种的信使,当白纸黑字能让人听见军号在历史深处回响,这便是最动人的文学性。那些窑洞里的灯火,经过八十载春秋的传递,依然在照亮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读经典,恍若在湍急的河流中触摸坚实的河床。斯诺教会我们,记录历史不仅要用手里的相机与钢笔,更要用脚下的泥土与心中的火焰。当商业逻辑试图将一切崇高解构为数据流量时,这本书提醒我们:有些星辰永远不会坠落,它们只是化作文字,永远照耀在人类精神的天空。

(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