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我本来以为是琉璃,其实是琉璃瓦。
生活,我本来以为是琉璃瓦,其实是玻璃。
生活,我本来以为是玻璃,其实是一河闪烁的波光。
生活,我终于发觉它是琉璃,是碎了的琉璃。———王鼎钧《碎琉璃》
初读《碎琉璃》,便觉文字之美,意象之美。细究其间,便会发觉作者以“琉璃”为喻窥见生活的本质。原以为生活像琉璃般璀璨夺目,于是我们苦苦追寻那样绚烂的美好,却在经历一层层的“祛魅”后不断将生活降格,最终恍然大悟,生活依旧是琉璃,只是变成那平凡的碎琉璃,只要永葆热忱,加以拾捡,仍然可以闪烁波光。
少年心事当拏云,人生几得“寻琉璃”。古往今来,多少心怀壮志的少年历经千帆,只为寻得心中理想的那片碎琉璃。被“寻琉璃”的使命感召的人生总是带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例如“饮冰难凉之热血”的梁启超,生于多事之秋,他虽处江湖之远,不忘庙堂之忧。作为“少年中国之少年”,他未曾偃息爱国之思,为维新变法而奔走,促爱国救亡的启蒙种子抽芽生长;办报结社,大开民智,振国内新兴青年之精神,在寻“兴国琉璃”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于梭罗而言,琉璃存在于自然世界,返璞归真才能找寻生活的原貌。在瓦尔登湖畔,与走兽飞鸟为邻,透过清晨氤氲的薄雾、傍晚缠绵的夕晖,一草一木,一人一屋,他将这段岁月化作散文诗,让世人从中窥见亘古长存的“自然琉璃”美;又如孔子一生奔走天下有道、王昌龄保留的一片冰心、高更在塔西提岛的离群索居……无论怎样遥不可及,这些追寻都是每个人心中的“琉璃”。
破碎琉璃煅千炉,晦明晴雨皆生活。如果不宥于形式的窠臼,这世间一切绚烂夺目的东西皆可称琉璃,这人世千百种熠熠生辉的生活,皆是琉璃般的生活。走上闹市看看,小吃摊的老板忙得热火朝天,一边颠勺一边招呼客人;外卖小哥接过订单疾驰如风,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创业者奔波在各大写字楼,费力签下一次次合作协议,孕育产业的幼苗……他们的生活也许不能一帆风顺,也许充满悲欢离合,也许时刻有值得庆祝的喜悦,但每一个有滋有味的瞬间都像绚烂的琉璃碎一般夺目。就如余光中先生曾谈到他对于人生的感受:“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生活并不能时刻求仁得仁,人生的苦难、失败、平庸,看似越来越偏离最初“琉璃”般的想象,可也会被岁月锻造成“琉璃碎”熠熠生辉。
《小窗幽记》中有言:“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身不落枯槁。”我们应接受生活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享受光影变换、晴雨交替,在高低转圜、历经千帆后,捡拾生命中独具魅力的琉璃碎,同时我们自己也将蜕变成无价的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