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茶魂永驻天地间

2025-04-04    

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刘祖生先生对茶学事业的贡献,以及他对学生们的深远影响。刘先生在教书育人和茶树育种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浙大茶学系师生。

■王岳飞

清明时节雨纷纷,西子湖畔柳色新。我伫立在余杭径山浙大茶学基地的求是茶亭前,仰头望着亭柱上刘祖生先生90岁时亲笔题写的楹联——“天地人和生嘉木,真善美全育英才”,墨色在雨幕中氤氲,恍若先生伏案挥毫的身影。四年前他题写这联时,曾笑着说:“茶人一生,要对得起天地草木,更要对得起代代学人。”此刻抚触石柱上的刻痕,往事如茶香氤氲,思绪万千。

春风化雨润新芽

茶学征程引路人

1986年9月,我怀揣录取通知书踏入华家池畔,成为茶学86级中的一员。那年,刘先生将“茶叶系”更名为“茶学系”,这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学科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

为了拓展学科建设,先生三赴北京争取资源,首创“茶叶经济贸易干部专修科”,与湖北农学院联合办学,还在全国率先聘请兼职教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延揽贤才。1986年,我国第一个茶学博士点在浙大挂牌。1989年,浙大茶学成为全国唯一的茶学重点学科。这一跨越的背后,是先生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无数个日夜。

刘先生给我们上的《茶树育种学》和《香花植物栽培学》,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他的板书工整漂亮,讲解深入浅出,常常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硕士期间,我担任先生的工作秘书,近距离感受他的严谨与谦逊。筹备会议时,他总会叮嘱将其他单位的顺序放在前面,最后才是本系,体现对他人的尊重。这些待人接物的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懂得学术研究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宽广的胸怀和谦逊的品格。1995年硕士毕业时,先生坚持让我留校,从此我的人生轨迹与浙大茶学系紧密相连。

生生不息续薪火

茶人精神传承者

先生常说,他的茶人精神启蒙于吴觉农先生。1980年代两次进京拜访,第一次赶上吴老生日,有幸吃到长寿面;第二次吴老病重住院,谈起浙江茶业竟忘了病痛。这幕场景化作先生毕生传承的精神,他将吴老“茶人要把爱国情怀泡在每一杯茶里”的教诲,转化成了数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求索、在三尺讲台传道的实践哲学。

2016年在吴觉农纪念馆,85岁的他动情讲述吴老倡导的“巾帼茶人”精神,讲到吴老夫人在病房外悄悄抹泪的细节,自己也哽咽难言。2024年,他力荐我接任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并亲笔抄写吴老名言相赠:“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的风格……”

这种精神传承在先生的指引下,化作浙大茶学生生不息的接力。他组织庆贺庄晚芳、张堂恒两位老教授从教50周年的活动,并编辑出版他们的论文选集,同时选派中青年教师赴海外深造。这种承前启后的担当,让浙大茶学系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接力奋进的良好局面。每年暑期,茶学系的本科生们都会来拜访刘祖生先生,听他讲述茶叶作为民生产业的重要地位,以及科教兴农的历史使命。说到茶农在烈日下等他两小时,眼里泛起泪光,“做茶学研究,心里要装着千万茶农。”这句话,成了历届学生的座右铭。

青山含黛寄哀思

茶魂永驻天地间

2024年10月23日傍晚,我出差外地接到刘先生小儿子志红哥的电话:“王老师,爸爸突发脑溢血昏迷了……”手机差点从手中滑落,眼泪瞬间模糊了视线。连夜赶回杭州,先生已送进ICU抢救。接下来的23天,我每天与志红了解病情,情况时好时坏。11月16日中午,志红哥发来信息:“刘老师于2024年11月16日11:18与世长辞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我仍在办公室里对墙壁恸哭出声。先生驾鹤西去,带走了一个茶学时代的传奇,却将毕生心血融入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在先生家中,至今挂着1989年他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的合影。照片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笑得像个腼腆的学生。当年他亲自题写的“紫金普洱”,8年实现销售额7000余万元,惠及2000余户茶农,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书桌上《茶树育种学》依然摆放整齐,先生育成的“浙农113”“浙农117”等系列品种正在抽新芽,这些曾让茶农脱贫致富的良种,如今已扎根大江南北。

先生与我,师生父子。清明将至,我带着学生来到先生培植的茶园。晨露中的茶树新芽初绽,恍若他慈祥的笑容。先生逝世已逾百日,浙大茶学系的师生仍常说:”先生只是去茶园看新苗了。”先生94载春秋熔铸的茶人精神,正如他培育的茶树般根深叶茂,永远润泽着这片土地。

(作者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