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光明永驻 师魂长存

2025-04-04    

文章介绍了浙江大学前任校长韩祯祥先生的贡献和成就,他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成果转化,提升了办学实力,创办了混合班深化改革本科教育,重视校风建设,光扬求是精神。韩校长已逝,但他的精神永存。

清明追思时节,慎终追远之际,我们以素笺寄怀,深切缅怀那些如星辰般璀璨的浙大先贤。斯人虽逝,风骨长存。他们或若苍松立雪,以深湛学养滋养学科根系,或似新竹破土,凭锐意创新开辟学术疆域。三尺杏坛之上,“海纳江河”的襟怀,化作润物无声的春雨,谆谆教诲间,架起代际传承的桥梁。我们将追思化作求是创新的薪火,让先生们的精神在求是园的春风里生生不息。

■吴永志

韩祯祥老校长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还记得2024年5月4日上午9时许,海航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泣告我,他爸爸于8时52分因病逝世。韩校长与病魔顽强地抗争了10余年,以他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1984年2月,国务院任命韩祯祥为浙江大学校长。在韩祯祥老校长任上,我亦有幸被学校任命为校长秘书,也因此开启了与韩校长一段难忘的交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他的精神风范永远记在我的心怀里。

瞄准一流目标,提升办学实力

韩校长上任伊始,就多次主持校长办公会议和校长书记联席会议,与新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分析国家经济建设的形势和世界教育科技发展的趋势,讨论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多方面地征求意见和建议。我也多次担任了会议记录工作。在1984年4月全校中层干部大会和1985年1月19日浙江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韩校长代表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奋斗目标,“要把浙大建设成为以理工为主,具有多门类多学科,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要求,高层次、高水平的的第一流重点大学。”他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积极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使学校的规模和教育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是浙江大学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4年任期内,韩校长致力于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成果转化,推动科研走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由此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彭真委员长视察浙大时的题词肯定。他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结构,新建文理等系科,推动学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理、工、文、管理学科的进一步结合。他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促进跨学科合作和学科交叉,为浙大教育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同时,他积极推动国际交流,拓展与海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他推动研究生教育进入“快车道”,形成了多渠道招生、多形式培养、全方位管理的新格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他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现代化,优化资源配置,为浙江大学后续的综合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浙大跻身国内一流大学提供了重要支撑。

创办“混合班”,深化改革本科教育

韩祯祥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积极推行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培养人才方面的改革。

他认为,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历年进入浙大的生源中不乏天赋较高、素质较好的学生。浙大作为全国重点大学,不仅要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还要造就一批未来的学术带头人,使之成为堪与世界学术权威竞争的“国家队员”。他上任后就和学校其他领导人一起,大胆探索优秀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于是从1984年起,学校决定从现代科学技术互相交叉、渗透和综合的新特点出发,选拔素质好、天赋高、品学兼优的不同专业的近百名工科新生组成“混合班”,给予特殊培养,让他们接受充分的理科课程教育和严格的理科方法训练,实行理工渗透,打破常规,着力于优秀学生的潜力的发掘和个性发展,加速尖子学生成才。这是浙江大学为改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上长期存在的“单一化”的层次和“一刀切”的培养模式,造就一批国家急需的能开拓科学前沿的创新人才所作出的有影响全国的首创之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做了报道。

其后,浙江大学正是以1984年首创的“混合班”模式,并在这一基础上成立的竺可桢学院为平台,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本科培养,进行了整整20年不间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9月,浙江大学申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退休后,有好多次到韩校长家里去看望他,也谈起过创办“混合班”的起由。他说,他当时去找过省教育厅领导,汇报浙大欲选拔优秀的工科学生创办“混合班”,但没有得到同意;后来又去找分管的省领导,领导没有表示同意也没有表示不同意,实际上默认了浙大的举措。所以,他当时就挑起了担子把这件事做了起来。

重视校风建设,光扬求是精神

韩祯祥十分崇敬竺可桢老校长,把他视作自己的楷模。他主导和组织了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活动和可延续性工作以纪念竺可桢老校长,光扬求是精神。1984年在纪念竺可桢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时候,韩祯祥代表浙江大学郑重提出在浙江大学校园里建立竺可桢铜像的建议,1985年4月浙江大学校友总会成立的时候,举行了竺可桢铜像奠基典礼,1987年4月3日,在浙江大学建校90周年喜庆的日子里,竺可桢先生全身铜像在求是园落成。韩祯祥校长还先后主持校长办公会议,确定设立“竺可桢奖学金”“竺可桢优秀教师奖”,作为学校褒奖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的最高荣誉奖项。

韩祯祥十分重视校风建设,大力倡导“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了使优良校风更加发扬光大,实现新时期浙江大学的奋斗目标,1986年上半年他连续多次主持校长办公会议、校长书记联席会议和校务委员会会议,把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倡导、继任校长们努力坚持的“求是”校风,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新含义。他抓校风从从细微处入手,还亲自撰文《谈节约用电》,由校长办公室抄录后张贴在学校的宣传窗上,我还留有这篇文章的复印底稿。他经常提出要不断改进机关的工作作风,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为学校各级干部作出了表率。

韩祯祥强调,办好一所大学,只靠几名领导干部是不行的,一定要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他十分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造就。1987年12月19日,韩祯祥校长亲自参加电机系电自专业85一班周末恳谈会,他对同学们说,大学生活是同学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你们要能够把握住自己,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坚定信念。

秉性耿直,低调谦逊,不求闻达

2001年,我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在《钱江晚报》编辑部工作的徐澜打电话给我,说最近《钱江晚报》正在开辟一个“牛眼看院士”专栏,请著名相声演员牛群以他的视角连续采访院士予以介绍,但好几次联系了韩祯祥院士,都被他婉拒了,听说你曾经是校长秘书,是否帮助做做韩校长工作,接受牛群的采访。我多次与韩校长沟通,起初他坚决不同意。后来他提出不要在校园里而是选择在野外清幽地采访为好。于是,我经过在校园周边的踏勘,选择了比邻玉泉校区的植物园。那时已近冬季,梧桐树叶子已经纷扬飘落,我们接韩校长携外孙女到了现场。牛群也如约而至。在轻松的氛围中,牛群以他专业的水平一边从各个角度摄影,一边与韩校长访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当时所在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接受了浙江省科协的任务,为在浙大的《浙江知名科学家》摄制人物专题片,几年中已经先后摄制了王启东、杨士林、路甬祥、汪槱生、阙端麟、岑可法、沈之荃、孙优贤、陈耀祖、曹楚南等专题,就是韩校长一直不肯答应。幸好有了这次机会,我们也说服了韩校长,经过努力,成功地完成了《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专家——韩祯祥》人物专题片的摄制。

早些年,在韩校长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几乎年年都被学校邀请,参加新生的开学典礼。我在韩校长家里几次听他说,学校请他们几位院士出席新生开学典礼,但见到他的人,常常会在现任的校长面前称呼他韩校长。他说,我早已卸任了校长职务,这样称呼我不太妥当,我自己也觉得不太自然,其实叫我院士、叫我校长,都没有叫我韩老师更好。

斯人已逝。无论韩校长走多远,我们永远记得你的音容笑貌;无论韩校长走多久,你的风范长存,为浙江大学作出的业绩永在!

(作者为校档案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