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报》
儿时的天大二村
作者:文/卢岚
2025-03-30
浏览(32)
(0)
本文描述了天津大学二村老教授们的和睦相处,邻里间欢乐融洽的生活,孩子们在这里成长并成才。尽管二村旧址已不在,但美好记忆永远留在作者心中。
天大二村(资料图)
二村原址上建起北洋科学楼(资料图)
二村是1952年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组建后首批兴建的教师新村。名为“村”,其实它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村落,这里只是大学教授和行政干部居住的地方。虽然居民们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但在1950年代,这里充满着淳朴的浓浓乡情。教职工之间、家属之间、孩子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充满爱意。这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二村住着近百户人家,我们家在东南一隅。记得闲暇时,校领导也到教师家串门。当然,他们串门是带着工作目的,并非闲逛。195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时任副校长李曙森来我家登门小坐,当时我父亲卢绳尚属于年轻教授,李校长主要是想听取我父亲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并说想抽空听听我父亲讲课。进门时我母亲递给他一把蒲扇,李校长边扇风边同我父亲攀谈起来。告辞时,他手里摇着扇子就出了门。这时,我竟然冲着他喊:“扇子是我们家的!”童言无忌,这一嗓子惹得大伙儿哄堂大笑。李校长笑着转过身来摸摸我的头说:“小精豆子,我把扇子还给你!”若干年后,李校长到我家时还不忘重提这一笑谈。
二村住着诸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如中国焊接权威孟广喆、中国实验力学奠基人贾有权、中国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王守融、电力及自动化专家马师亮、化工专家刘云浦等。这些老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且大都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我们这些“红领巾”去学校,为了抄近路,常常从人家家里穿堂而过。我们经常碰到马师亮伯伯打太极拳,他见了小孩子很高兴,我们见了他也顽皮。他拦住我们,在甬道上做个骑马蹲裆式,让我们吊在他有力的臂肘上旋转通过。他家院子有棵大枣树,每到深秋,他都要喊邻家的孩子们去采摘。这时,院子里一片欢乐,男孩爬到树上去打枣,女孩在地下抢着捡拾,最后马伯伯总是乐呵呵地让大家都满载而归。邻居丁仲文副校长是位“老延安”,身材魁梧,他喜欢把小孩子高高举过头顶。我们喊着叫着,他开怀大笑,显示出强健的体魄。
二村是个知识分子成堆儿的地方,家家孩子品学兼优,心地善良。看着大哥哥大姐姐们有的加入了共青团,有的考入了名牌大学,小孩子们心里很羡慕。也许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吧,我们这些小学生也很努力。那时我家和邻居家的葡萄架连成一片,几家孩子聚在一起读书、下棋、弹琴、唱歌、玩游戏,这片绿荫成了小朋友们欢乐的田园。
我们长大了,各奔东西。因为有了童年良好的教育,许多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奋发向上,事业有成。我在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插队8年多,从未间断过自学。1977年,我通过高考、读研,又回到梦牵魂绕的天津大学任教。昔日的二村已经踪迹全无,它的旧址上矗立起北洋科学楼。但每次路过这里,我都要深情地驻足张望。老先生们的身影,花红柳绿的院落,以及孩子们奔跑打逗的情景萦绕脑海,仿佛就浮现在眼前。那儿时的快乐永远不会在我的记忆中磨灭……(葛学涵对本版内容亦有贡献)